清末的刺客都有多拼命?当年同盟会内部曾经专门设有一个暗杀部门,19岁的福建侯官人

梦里水乡谣轻 2025-10-08 19:57:47

清末的刺客都有多拼命?当年同盟会内部曾经专门设有一个暗杀部门,19岁的福建侯官人方君瑛为部长,主要成员有吴玉章、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等年轻人。谁都知道,暗杀这种事情,即使是成功了,刺客也基本上难以脱身,因此,它需要的是决死之士,只有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之人,才能扛起刺杀重任。 聊起“刺客”,你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是荆轲,是专诸,是那种“图穷匕见”、“鱼腹藏剑”的古老侠义。但在一百多年前,清朝摇摇欲坠那会儿,咱们中国也有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为封官加爵,不为个人恩怨,拿起炸弹和手枪,干起了这件九死一生的事。他们的目标,是那个看似庞大却已千疮百孔的帝国。 这帮年轻人里,最核心的力量,来自同盟会内部一个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部门——暗杀部。你可能想不到,这个部门的“部长”,居然是一位年仅19岁的福建姑娘,名叫方君瑛。 孙中山为什么选她?因为评价她八个字:“智深勇沉”,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她的手下,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比如我们后来熟知的秋瑾、吴木兰,都是她领导的成员。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暗杀,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方君瑛他们策划过刺杀摄政王载沣,就是溥仪他爹。他们把炸弹都埋好了,结果一个不小心被发现了,行动失败。但失败了,他们就放弃了吗?没有。这群年轻人的字典里,好像就没有“退缩”这两个字。 很快,一个更大的计划摆在了他们面前——广州起义,也就是我们后来悲壮地称之为“黄花岗起义”的那一次。 起义需要武器,特别是威力巨大的炸弹。怎么把上百枚炸弹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进戒备森严的广州城?方君瑛和她的嫂子,也是她的战友曾醒想了个绝妙的主意。她们找来一口棺材,把炸弹全装进去,然后由方君瑛假扮成送葬的“孀妇”,扶着棺材上船。 可惜的是,历史充满了偶然。因为起义时间临时提前,等方君瑛护送“棺材”抵达广州时,城门已经紧闭,枪声也已平息。起义失败了。她没能亲身投入那场巷战,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但她的亲弟弟,方声洞,参加了。 方声洞也是个狠角色,跟姐姐一样,早就把生死看淡了。起义前一天,他给远在老家的父亲写了封绝笔信,就是有名的《禀父书》。信里说:“儿死不足惜……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短短几句话,把一个年轻人的心志说的明明白白。他不是不懂得孝顺,不是不爱家人,只是在他心里,还有比小家更大的“大家”。为了这四万万同胞的幸福,他觉得自己的死,是“大乐”。 广州城内,巷战打响,方声洞跟着黄兴猛攻两广总督署,战斗异常惨烈。他最终身中数弹,血流遍体,牺牲时年仅25岁。 弟弟壮烈牺牲,姐姐方君瑛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起义失败后,广州全城搜捕革命党人,气氛恐怖。方君瑛却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她偷偷找了一位外国传教士,拜托他去战死的弟弟身边,拍下了最后一张遗照。照片上,方声洞半倚在墙根,上衣敞开,身上的弹孔都清晰可见。她要用这种方式,为弟弟,也为这场悲壮的起义,留下最真实的证据。 说到黄花岗,说到绝笔信,有一个人的名字我们绕不开,那就是林觉民。他也是福州人,跟方家姐弟是老乡,更是战友。 林觉民的《与妻书》,被称为“天下第一情书”。那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不知让多少后人泪湿衣襟。他在信里对妻子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我勇于就死也。” 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正因为我如此深爱着你,这份爱才让我有勇气去赴死。 他希望天下所有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可眼下的中国,“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哪有普通人的幸福可言?所以,他要把对妻子的爱,放大到对天下人的爱。他要去“为天下人谋永福”。 方声洞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林觉民说“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些年轻人,心意是相通的。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有父母,有爱人,有世间最柔软的牵挂。但正是这份牵挂,让他们变得无比坚硬,让他们甘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撞开那扇禁锢了国人太久的黑暗大门。 林觉民在巷战中力竭被俘,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他。林觉民拒绝下跪,坐着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大势。最后连张鸣岐这个敌人都忍不住感叹:“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面如冠玉,肝肠如铁。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对那一代革命青年最精准的画像。他们大多出身优渥,饱读诗书,本可以安稳度日,享受人生。 为什么福州这片土地上,能走出这么多决死之士?这跟当时的环境分不开。在福州有个叫“蒙学堂”的新式学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十位都出自这里,被称为“福州十杰”。这个学堂教的不仅仅是传统经史,更有“时务课”,天天给学生们讲国家危亡,讲救国之道。思想的火种一旦被点燃,就会烧出燎原之势。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