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没了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讲话了!某位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在公开讲话时抛出这样一

[微风]没了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讲话了!某位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在公开讲话时抛出这样一个惊人结论,“咱们现在说的词,大多数都是从日语来的。” 听上去像是真相,可这话真的站得住脚吗?     为了搞清楚,我先去找了数据,拿现代汉语常用词做了个统计,结果很现实:源自日语的词只占到七%左右。   意思是说,日常聊天里,一百个词里顶多七个是日语背景,而且大多集中在政治、法律、经济这些专业领域,并非遍地都是,这个结论,明显和“大多数都是日语”那种说法不在一个量级。     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正赶着明治维新,急着学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大批新概念需要翻译,于是他们借着汉字的便利造出来一堆新词,比如经济、社会、民主、科学等等。   那时中国正处清末民初,很多学生留学日本,这些新词就跟人一起漂洋过海回了国内,到了五四运动时期,这类词借着思想启蒙运动,很快在白话文中站稳了脚跟。     不可否认,日语词在学术、思想领域确实起了大作用。但它们并不均匀地分布在汉语里。   政治、法律、经济术语里,“革命”“宪法”“干部”等都有日语背景,可日常吃饭、睡觉、聊天用的那些基础词,还是沿用我们几百上千年来的老词。     日语的造词方式也对汉语有些影响,尤其是三字、四字的抽象词,比如“积极性”“可能性”之类,但如果看单字的核心动词和名词,汉语依旧是自己的体系。   更别忘了,这种文化借用是双向的,古时候,日本的文字体系有一半以上是直接借古汉语和汉字来的。   近代他们造新词时,也常用汉字里原有的成分,“电话”就是个典型例子,原本中国叫“德律风”,后来才跟着日本的叫法改了过来。     日语外来词真正大量涌入,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抗战期间,由于政治对立,它们一度被排斥,后来战后尤其在台湾、香港再次活跃。   大陆在简化字的过程中,也保留了不少这样的词,如今,英语词汇的进入速度和数量已经远超日语,从咖啡、沙发到互联网、粉丝,不仅进入了书面语,还在口语里扎下根。     至于“大多数都是日语”这种说法,人们的态度很分裂,有的担心文化被削弱,有的则觉得这是语言自然演化的过程,借词反而能让表达更精确。   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外来词不可能动摇汉语的根基,没有它们我们依旧能正常交流,只是部分表达会绕个弯。     汉语几千年的词汇功底非常牢固,借词更多是添砖加瓦,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语不仅吸收外来元素,也在不断输出自己的新词和概念,比如“高铁”“支付宝”等已经走向世界。   说到底,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别的文化互相借用词语,不是依赖,更不是失去,而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     所以与其害怕外来词会把汉语“淹没”,不如承认它们的价值,汉语的根基很稳,吸收融合是它的强项,这也是它能长久保持活力的原因。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离开日语词汇,现代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