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也是中国人,怎么能开炮?”2024年3月台湾立法机构的质询现场,蔡英文亲自任命的台军前“防长”冯世宽,当着全场的面掷地有声地说出这句话,并公开表明“我是江苏淮安人,是中国人”。这番表态如惊雷炸响,彻底撕碎了民进党当局精心构建的“去中国化”假面。 冯世宽发言的深刻意义,首先体现在其身份的特殊性。这位被蔡英文提拔至防务部门负责人高位的将领,不仅曾是民进党当局军事体系的核心成员,更在退休后担任“退辅会主委”要职。 然而正是这位绿营重用的人物,在立法机构这个政治舞台上,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真相。 值得玩味的是发言时机,2024年3月正值美国新一轮对台军售案审议期间,民进党当局极力渲染所谓“大陆威胁论”,企图为军购案造势。 冯世宽选择在这个敏感时刻发声,其冲击力不亚于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从军事专业角度而言,作为前防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两岸军事实力对比,也最明白“台独”路线的危险性。 冯世宽的淮安人身份,在台湾社会具有典型代表性。1949年随国民党迁台的老兵及其后代,在台湾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外省人”及其后代虽然生活在台湾,但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冯世宽公开表明中国人身份,道出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心声。 根据台湾地区内部统计,岛内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比例长期保持在85%以上,即便在民进党持续推行“去中国化”教育的情况下,这个数字依然稳定。冯世宽的发言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其代表了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戳破了民进党虚构的“台湾民族认同”泡沫。 作为专业军人,冯世宽比政客更清楚战争的残酷性。他在发言中提到“怎么能开炮”,体现的是对军事冲突后果的清醒认识。 当前台海局势下,解放军已形成全方位压倒性优势,而台湾地区的防务预算仅相当于大陆的零头。这种实力差距,让任何理性的人都明白“台独”等于战争这一基本事实。 从军事地理看,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现代战争条件下根本无险可守。冯世宽在任期间就曾多次表示“防务建设要以避战为首要目标”,这与民进党当局穷兵黩武的军事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发言,实际上是从专业角度对“台独”分裂势力发出的最严厉警告。 冯世宽发言之时,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24年初,美国拜登政府明确表态不支持“台独”,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与此同时,包括洪都拉斯在内的多个国家与台湾地区“断交”,与中国建交或复交。这一系列外交变化,使“台独”势力的国际空间被极大压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民进党当局极力讨好的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是“战略模糊”。2023年美国通过的《台湾政策法案》中,明确排除了“协防台湾”的承诺。冯世宽作为与美军交流密切的前防长,对此应有深刻体会。他的发言,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国际现实的客观反映。 冯世宽事件发生后,台湾多家媒体进行的民调显示,超过60%的民众认同“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说法。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随着大陆影视文化、网络平台在岛内的流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出现回升趋势。 这一现象与民进党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形成有趣对比。尽管台教育部门极力删减课本中的中国历史内容,但《三国演义》《甄嬛传》等文化产品在岛内的持续走红,证明文化认同的强大生命力。冯世宽说出的“中国人”三个字,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正是因为其契合了岛内民众的心理认同。 冯世宽事件可能对台湾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在2024年“大选”后,民进党虽然继续执政,但得票率较上届大幅下滑,显示其“抗中牌”效力的衰减。国民党等反对党开始调整两岸论述,更加突出和平对话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冯世宽发言后,岛内没有出现大规模批判声浪,这与其他“挺统”人士遭遇的围剿形成对比。这种“温差”显示,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讨论空间正在扩大,民进党的话语垄断被打破。从政治效应看,这可能为两岸交流创造新的契机。 冯世宽事件的最大启示在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是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割断的。尽管民进党当局费尽心机推行“去中国化”,但只要一句“我是中国人”的真诚告白,就能唤醒沉淀在血液中的民族认同。 从历史维度看,这种民族认同的韧性超越政治纷争。无论是1945年台湾光复时的万人空巷,还是1987年开放探亲时的骨肉团聚,都证明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冯世宽的发言,不过是这种历史规律的又一次显现。 冯世宽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真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是任何政治操作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民进党当局持续操弄“抗中保台”的当下,这种清醒的声音尤为珍贵。 它不仅撕碎了“台独”势力的伪装,更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唯有认同民族身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