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曦的骨灰曾在台湾无名存放多年,档案里赫然写着“无亲眷”,可海峡对岸,妻子高秀娟和儿子却在漫长岁月里,默默等他回家。 1949年赴台执行秘密任务前,聂曦主动切断所有家庭联系,连邻居都不知他有家室。 白色恐怖时期,“通共”嫌疑足以牵连全家,他狠心逼妻子装作陌路,遗书里只留下沉重一句:“让儿子别姓聂”。牺牲后,表妹杨韵清冒风险偷偷认领骨灰,却只能用编号存放,不敢刻下任何名字。 这一藏,便是63年,直到2012年,他的骨灰才跨越海峡回到江西,墓碑上终于郑重刻上“聂曦”二字。 一段63年的骨灰归乡记,背后是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悲剧。 它让我们思考:那些被信仰要求“藏起”的亲情,其价值是否不输于信仰本身? 个体的无声牺牲,更应被历史铭记。正如党史专家何虎生所言:“隐蔽战线的忠诚是‘藏’——藏起姓名亲情,只把信仰亮在心中。” 聂曦藏起软肋护家人周全,以无名之躯铸就信仰丰碑;他的“藏”与家人的“等”,更是亲情与信仰的双向奔赴。 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声牺牲 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深情与坚守 从未被遗忘,也终将在历史长河中 留下滚烫的印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