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接了假圣旨就自尽,这事至今让人觉得憋屈 —— 手握三十万长城军,身边还有蒙恬这样的名将辅佐,明明有破局的机会,却偏偏选择束手就擒。其实他并非没有出路,只是被 “孝” 和 “父权” 捆住了手脚,错失了改写秦朝命运的可能。 先看当时的处境,《史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蒙恬早看出不对劲,劝他 “陛下在外未立太子,咱掌三十万重兵,一个使者来传死令,怎么知道不是假的?先扣下使者,派人回咸阳问清楚啊!” 这话句句在理,三十万大军是实打实的底气,蒙恬家族三代为秦将,在军中威望极高,只要扶苏点头,扣下使者、核查消息易如反掌。可扶苏偏认死理,一句 “父赐子死,何需再请”,直接堵死了所有路。 他不是傻,是心里早有结 —— 之前因 “焚书坑儒” 劝诫秦始皇,被贬去上郡监军,他误以为父亲早已不待见自己,假圣旨一来,便认定是父亲要他死。可他忘了,自己不只是儿子,还是监军,身后是三十万士兵的性命,是秦朝的边防安危。若他能硬气一点,第一步就该听蒙恬的,扣下传旨使者,不让假消息继续扩散。 接下来的破局路其实很清晰:一边让蒙恬稳住长城军,对外宣称 “使者身份存疑,待核实后再遵旨”,避免军心混乱;一边火速派亲信(比如当时还没被赵高陷害的蒙毅)回咸阳打探消息 —— 要知道,赵高和李斯搞假圣旨,最怕的就是消息走漏,只要扶苏拖上几天,秦始皇驾崩的真相迟早会传开,到时候假圣旨自然不攻自破。 再看看后来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遇到巫蛊之祸的构陷,至少还起兵反抗过,虽败犹荣;可扶苏连挣扎都没挣扎,直接放弃了。他自尽后,蒙恬被囚禁,长城军群龙无首,后来秦末大乱时,这支部队战斗力锐减 —— 若扶苏在,凭着三十万大军和蒙恬的辅佐,陈胜吴广未必敢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朝的命运或许都能改写。 说到底,扶苏输在把 “父亲的权威” 看得比实际实力重。他手里握着一副好牌,却因 “过度孝顺” 和缺乏决断力打得稀烂。要是他有嬴政一半的狠劲,哪怕只听蒙恬一句劝,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大家觉得,若扶苏当时真的扣下使者、核查消息,赵高和李斯的阴谋能得逞吗?扶苏的 “孝顺”,到底是美德还是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