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当年北京办2008年奥运那阵儿的遭遇,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窝火。 申办阶段就开始了漫长的“闯关”。从拿到中国奥委会推荐成为申请城市,到最终胜出成为主办城市,整整两年时间里,国际奥委会的各种要求能堆成山。要提交申请报告、申办报告,赛后还得交总结报告,每一份都得反复打磨,稍微有点疏漏就会被揪住不放。那些委员们轮番来华考察,小到奥运村的床位宽度,大到场馆的环保标准,无一不挑。为了满足他们口中的“国际规范”,不少已经建好的设施被迫返工改造,硬生生多花了不少冤枉钱。更让人难受的是,明明已经做到位的事情,还得一遍遍解释、举证,就像被反复审视的考生,那种不被信任的感觉,真的折腾得人身心俱疲。 国际奥委会的苛刻不只停留在申办期,筹备那七年更是步步受制。他们手握奥运会的一切权利,主办城市只能跟着他们的指挥棒转。既要善待赞助商、媒体这些“客户”,又要照顾好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还得让运动员、观众都满意,任何一个群体有半点不满,都会被上纲上线。有次因为场馆周边的交通疏导方案,国际奥委会工作组来了三拨人,每次都提出不同要求,最后方案改了十几版才通过。更不合理的是,这些要求还常常脱离实际,比如强制要求建设一些利用率极低的专业场馆,美其名曰“赛事需要”,压根不管赛后会不会闲置。 最要命的是,这些条条框框直接把办奥运变成了“烧钱游戏”。国际奥委会只提标准,从不考虑主办国的经济承受能力。牛津大学有份研究说得明白,1960年以来的奥运会,算上通货膨胀平均超支率能达到180%,也就是说办一届奥运,往往要比预算多花近两倍的钱。雅典2004年奥运原本预算46亿美元,最后花了150亿,直接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了雷。蒙特利尔1976年办奥运亏了15亿,当地市民被迫交了三十年“奥运特别税”才还清债务。北京奥运虽然实现了盈利,但那是靠着中国强大的统筹能力才做到的,背后的隐性成本难以计数,换成其他城市根本扛不住。 这些年越来越多城市看清了门道,纷纷打起了退堂鼓。瑞士锡永申办2026年冬奥会,因为要筹集上亿瑞士法郎资金,54%的居民公投反对,最后只能退出。挪威奥斯陆、德国慕尼黑这些欧洲城市,也都因为民众反对高额开支,先后放弃申办。国际奥委会嘴上说这些是“关于成本的过时信息”,可事实就摆在那儿,谁也不傻。他们后来搞出《奥林匹克2020议程》,又是提可持续发展,又是说要降低成本,本质上就是因为没人愿意接盘了,才想着亡羊补牢。可这些改革来得太晚,而且改得并不彻底,核心的管控模式和苛刻要求压根没变。 更让人寒心的是国际奥委会的双重标准。同样的场馆设施,在发达国家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发展中国家就成了“不合格项”。当年北京为了达到他们的环保要求,投入巨资整治空气质量,可还是有委员公开质疑数据真实性。反观有些西方国家办奥运,场馆临时拼凑、安保漏洞百出,国际奥委会却很少公开批评。这种区别对待,谁能心里舒服? 现在全球经济形势本就复杂,大家更看重钱要花在刀刃上。办奥运前后得耗上十来年,从申办到赛后影响期长达14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估量。与其把资源砸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上,不如用来改善民生、发展科技。国际奥委会要是不彻底改改那套居高临下的作风,不真正替主办国着想,别说中国不愿意办,恐怕全世界愿意接招的城市都会越来越少。毕竟,没人愿意花钱买罪受,更没人愿意在自家门口看别人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