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西南联大为什么会出那么多人才:自由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和南

西南联大为什么会出那么多人才:自由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联合成立的临时大学,八年时间,学校的设备、条件当然无法与和平时期相比,教授学生生活清贫困苦,却人才辈出。有人甚至认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汪曾祺的回答是:“自由。” 西南联大的学风,“宽容、坦荡、率真”, 汪曾祺认为,母校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流水,水流云在”。 西南联大是民国的缩影。民国(1912—1949)是中国从帝制走向现代国家的过渡阶段,虽战乱频仍,仍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出现若干“古今之变”的新因素,为后续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部分制度与观念基础。 一、政治:帝制终结与“共和”框架初现 1. 政体更替 辛亥革命终结两千余年君主专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确立“主权在民”原则,颁布《临时约法》,初步引入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议会选举等制度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颁布《训政时期约法》,虽为党治,但形式上保留了五院制、国民大会、地方自治条例等现代国家架构。 2. 政党—国家形态萌芽 民初出现数百个政治团体,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先后建立,现代“政党—群众动员”模式取代传统科举—士绅政治。 3. 国家能力有限但方向转型 中央政权更迭频仍,军阀割据导致“国家碎片化”,但南京十年间通过财政—金融改革(统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收回关税自主权)和行政科层化,使现代国家财政与治理框架初具雏形。 二、经济:沿海“有限繁荣”与产业转型 1.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14—1920s) 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纺织、面粉、火柴、机械等轻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产业工人由60万增至200余万,上海、天津、汉口形成近代工业带。 2. “黄金十年”基础建设(1927—1937) 铁路里程由8 000公里增至1.3万公里;公路由3万公里增至11万公里;统一货币法币(1935),建立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外贸占全球比重由1.3%升至3.7%,外资在交通、采矿、电力领域带来技术转移。 设立中央农业试验所、棉产改进所等科研机构,推广美棉、改良蚕种,农村合作运动一度覆盖2 000余社。 3. 结构局限 工业仅占GDP约5%—8%,农业仍占60%以上;内战、通胀与日本侵华迅速吞噬建设成果,但上述措施使“现代经济增长”的框架(财政—金融—交通—市场)首次在中国出现。 三、文化:新旧更替与“科学—民主”话语确立 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915年后《新青年》倡导“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批判儒家礼教;白话文取代文言成为国文教学与出版主流,现代学术分科(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确立。 2. 教育与学术建制化 1922年“壬戌学制”仿美式六三三制,确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研究院体系;到1936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108所,学生4万余人,较清末增长10倍;中央研究院(1928)及十余个专业学会成立,推动现代科研评价与期刊制度。 3. 城市大众文化兴起 报纸、广播、电影、出版业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市场;左翼文化运动、现代文学(鲁迅、茅盾、巴金)、国产电影(《渔光曲》)等出现,市民阶层与工人阶层成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 4. 社会观念革新 废除缠足、取缔跪拜、提倡男女同校;1930年《民法》规定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妇女参政团体多次提出男女平权案,城市女性就业与受教育比例显著提高。 民国时期的进步具有“破旧立未稳”的过渡特征:政治上终结帝制并输入现代国家形式,却未建成稳定宪政;经济出现沿海—城市型现代产业与财政金融框架,但农村与内地依旧贫困;文化领域科学、民主、白话文成为主流话语,却伴随持续的思想论战与审查压制。尽管如此,这些“新因素”为国家建构、工业化及现代教育—学术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与观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