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

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但宴会上十分低调,故而得以善终。 大唐边关告急,一位老将重兵在握,却在皇帝设宴时选择低头。这场宫中赔礼背后,是掘墓的耻辱,还是权臣的阴谋?郭子仪如何以一己之力稳住摇摇欲坠的江山? 安史之乱刚平定没多久,唐代宗上台后,就开始收拾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说白了,皇帝怕这些武将尾大不掉,宦官鱼朝恩正好钻这个空子。他是肃宗时的老近臣,代宗更宠信,专干排挤忠良的勾当。郭子仪作为平叛大将,本该封赏,却被卸了朔方兵权,赶回华州闲居。朝廷猜忌深重,其他将领像李光弼、仆固怀恩,也一个个遭贬。鱼朝恩这人,仗着皇帝撑腰,进谗言、使绊子,搅得朝堂乌烟瘴气。 转眼763年冬天,吐蕃人看准唐朝内斗,挥师东进,直扑关中。程元振那帮宦官瞒报军情,来瑱被诬杀后,长安守备形同虚设。唐代宗只好扔下京城,带着百官逃到陕州。路上队伍乱成一锅粥,其他节度使心有怨气,按兵不动。李光弼在徐州,梁崇义在襄州,仆固怀恩在汾州,全没派一兵一卒。关中百姓遭殃,吐蕃军抢掠一通,长安城眼看要亡国。 这时候,唐代宗想起郭子仪,下诏让他勤王。郭子仪没了兵权,只带二十来个骑兵,从华州赶到商州。靠着威望,他沿途收拢散兵,很快就聚起几千人。吐蕃军渡过渭水,郭子仪在秦岭布阵,吐蕃见唐军有备,灰溜溜撤了。十二月,长安光复,唐代宗回京,郭子仪在浐水跪迎。皇帝脸红,说用人不早,酿成大祸。 战事没完,吐蕃转头攻泾州。郭子仪联手回纥,设伏乾陵,一战杀敌万余,吐蕃败退。郭子仪凯旋在即,谁知鱼朝恩嫉妒他功高,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郭敬之的坟。这事儿传开,朝野哗然。郭子仪手握朔方精兵,朔方军对他死心塌地,一声令下就能翻天。朝廷上下都捏把汗,怕他带兵杀回长安,血洗鱼朝恩,甚至逼宫废帝。 广德二年春,唐代宗坐不住了,在大明宫设宴赔礼。郭子仪入宫时,只身一人,没带随从。皇帝亲口承认,用人不当,还为鱼朝恩掘墓道歉。鱼朝恩这回栽了跟头,平日里飞扬跋扈,现在皇帝当面甩他耳光,他只能低头。郭子仪呢?手握重兵,却没发火。他哭着说,自己带兵多年,军中常有扰民毁墓的事儿,这次祖坟遭难,是上天警示,不是人祸。话音一落,殿中气氛缓和,唐代宗松口气,赏赐金帛,复他朔方节度使。 这番低调,化解了危机。郭子仪明白,鱼朝恩敢这么干,靠的就是皇帝的猜忌。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武将不放心,宦官就是制衡工具。鱼朝恩早年监军九节度使,瞎指挥害得邺城大败,六十万大军折损,洛阳再陷。他还推卸责任,赖郭子仪头上,导致郭子仪丢兵权。可郭子仪从不抱怨,皇帝卸兵就卸,召他就来。朝廷多次变卦,他照样效忠。 不久,鱼朝恩在章敬寺设宴,邀郭子仪去。宰相元载劝他别上当,带甲士防身。郭子仪不听,只带十几个家僮赴约。鱼朝恩见他随从少,问缘由。郭子仪直说坊间传闻鱼朝恩要害他,这次单身来,就是证明谣言不实。鱼朝恩听罢,哭了,说若非郭子仪胸怀宽广,怎么不起疑。两人表面和好,鱼朝恩收敛许多。 郭子仪这人,带兵打仗不比李光弼差,但更会处关系。李光弼军事强,性格直,遭鱼朝恩陷害,羞愧而死。郭子仪呢?定位准,皇帝说什么就做什么。手握重兵,却总把国家放第一。朔方军对他服帖,一句话就能砍几十个将领脑袋,化解叛乱。他还争取士心,降城后不扰民,得人心。 晚年,郭子仪屡次出征,平仆固怀恩叛乱,守灵州,招抚回纥。唐代宗倚重他,封汾阳王,赐婚公主。他辞高官,专心边防。大历十四年,郭子仪病逝,享年八十五。唐德宗追赠太尉,举国哀悼。想想看,唐德宗上台后,自以为稳,卸郭子仪兵权,结果泾原兵变,他也逃出长安。二帝四王乱起,朝廷差点散架。 郭子仪一生,忠心报国,顾全大局。安史余波中,他力挽狂澜,维护大唐统一。鱼朝恩那种宦官祸害,靠他忍让才没酿大祸。搁今天看,这老将的智慧,值得我们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就是活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