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能完成工业化,是因为真砸钱,光是从29年到32年这3年时间里就花了60.1亿卢布进口机器设备,而整个一五计划砸了646亿卢布。当时5.3卢布可以兑换1美元,646亿卢布也就是121亿美元。要知道当时苏联工人一个月工资也不过200~300卢布。 而这钱还不是匀着花,光是 1929 到 1932 年这三年,就硬生生挤出 60.1 亿卢布专门买进口机器设备,几乎占了一五计划总投入的十分之一。这背后全是沙俄留下的烂摊子逼的 —— 十月革命接手的俄国,说是 “农业穷国” 都算客气,1913 年工业产值占比看着有 43%,但全是些初级加工产业,像样的重工业几乎为零。 1928 年时,苏联工业产值连德国的一半都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更是提都不用提,全国拖拉机还不到三万辆,99% 的耕种全靠畜力和人力,跟工业强国的差距能拉出十条街。钢铁产量更惨,连英国的零头都赶不上,机器设备几乎全得从国外买,自己根本造不出来,这种家底想搞工业,不砸钱就是空想。 更要命的是西方列强还处处封锁,本来就没技术没设备,外头还卡脖子,苏联只能硬着头皮砸钱买突破。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成了个机会,西方资本家急着卖设备,苏联立刻抓住机会疯狂采购,1931 年一年就买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从 1926 到 1931 年,重工业设备进口量直接翻了 11 倍,进口总额里 90% 全是机器设备,其他生活用品根本顾不上。 就拿一五计划的标杆项目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来说,1929 年开工建设,1932 年就投产,背后全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 光直接参与建设的美国人就有 250 名,设备从美国 80 家厂商手里采购,连组装都得靠 570 名美国工人盯着,这哪是建厂,简直是用黄金堆厂子。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更夸张,除了美国专家,还得请德国工程师,全套设备从西方打包引进,没有这些砸钱买来的技术和设备,想三年建出大型钢铁厂纯属做梦。 砸钱的狠劲还体现在资金来源的极端性上。一开始苏联靠沙俄留下的黄金储备和没收贵族寺院的黄金换外汇,结果 1927 到 1928 年就出了岔子,黄金输出比设备进口多花了 1.71 亿卢布,农业出口又掉链子,谷物价格跌了三分之二,木材、石油价格也崩了,钱根本不够用。 没办法只能转向借外债,先靠美国,后来又投靠德国,1931 年从德国进口了四亿卢布商品,是美国的两倍多,贸易逆差直接飙到 2.8 亿卢布,黄金像流水一样往德国国库送。 到最后连老百姓的黄金都不放过,专门开了 “外宾商店”,表面对外宾,实际对公民开放,口号说白了就是 “有黄金就欢迎,没黄金别进来”,用低价收老百姓的金首饰、金硬币,再高价卖出换外汇,这哪儿是做生意,简直是变相凑钱搞工业。 这种砸钱模式确实换来了效果: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有了拖拉机、汽车、航空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工业部门,马钢、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这些巨头撑起了工业骨架,工人人均配备的资金从一万三千卢布往上涨,工业产值一下就追了上来。 但这背后全是 “血本” 的代价 —— 国家把所有资源都押给重工业,老百姓生活水平基本靠后站,连领导人都知道这种投入有多极端,斯大林自己工资堆着不拆,莫洛托夫连自己挣多少都不清楚,而普通工人却得勒紧裤腰带支援工业。 要是没有这种连黄金都敢豁出去的砸钱力度,就凭沙俄那点工业底子,再加上西方封锁,别说几年变工业强国,能不能保住国家都两说,这工业化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靠钱硬堆出来的突围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