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即将开启亚洲之行,美媒突然爆料:总统准备对中国启动调查 特朗普准备启程,亚洲之行的日程表已经画好,但《纽约时报》突然爆出猛料,说白宫正计划对中国启动一项新的贸易调查,理由是“怀疑中方没有履行之前的承诺”。 这场调查的靶子,是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那份协议当年被炒得沸沸扬扬,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加大采购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 但现实情况并不总是跟纸面协议一样顺利。疫情、市场波动、地缘风险,让这一协议的执行情况变得扑朔迷离。 特朗普此行的终点选在韩国,正好赶上APEC会议。他把与中方的双边会晤安排在这次多边场合的末尾,这种“压轴登场”的设计,显然是想在国际舞台上制造焦点。 而这次爆料的“调查”计划,正是为这份成绩单提前预热。一边在台前笑脸迎人,一边在幕后备好大棒,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这么干了。 这次调查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找出协议有没有被完美履行。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农产品采购大致完成了七成,能源产品则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这种执行情况,不能一刀切地说“没做到”。但特朗普团队选择这个时间点抛出“调查”,显然是希望为之后可能采取的单边行动——比如加征关税——找个台阶下。 更关键的是,这次调查计划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议题在铺垫:芬太尼。特朗普近期频频在公开场合提到这个词,甚至多次强调“芬太尼问题”将是与中方对话的头号议题。 美国的芬太尼危机,说到底是国内毒品监管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但特朗普试图把这个锅甩到中国头上。 他把芬太尼当成外交谈判的“敲门砖”,既能在国内选民面前表现出强硬,又能借机转移公众视线——从经济、通胀、乌克兰、移民这些烫手山芋上抽身。 而这次亚洲之行,特朗普不仅要访问日本、马来西亚,还特意安排了和韩国的多轮会谈。在这些行程中,芬太尼会被反复提及,甚至可能被包装成“国际合作”的议题,来为他对中施压提供更多“盟友背书”。 中方早已对芬太尼话题作出回应,强调自身在监管前体化学品方面的努力,并指出美国应从自身社会治理问题入手。 在贸易方面,中美之间的摩擦也在悄然升级。9月,美国收紧了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措施,直接违背了此前的共识。而10月,中国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这一战略资源的“卡脖子”属性再次引发美方焦虑。 特朗普的反应一开始是强硬的,甚至放话要重新加征关税。但随后语调一转,又开始释放出“对话乐观”的信号。 这种快速的态度切换,恰恰说明他的策略更多是基于短期政治利益,而不是基于长期战略规划。 但这样的策略,很难真正撬动实质性的结果。美国商界对此并不买账。分析指出,越来越多的美企担心政策的反复和不确定性将损害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布局。 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逐渐恢复、多国经济依赖合作的大背景下,特朗普这种“交易式外交”被认为风险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这次操作,正值美国国内政治高度紧张的阶段。国会山内部分议员正推动立法,想要将“未配合打击芬太尼”的国家列入“不合作名单”,这个背景使得特朗普的表态显得更像是一种“投其所好”,而非真正基于外交考量。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很细,既想在APEC上收获外交光环,又要在国内舆论上占据制高点。但这种短期得失的操作方式,很容易牺牲掉中美之间本该有的合作空间。 调查一旦启动,关税政策一旦回滚,中方也不会坐视不理。过去的经验早已证明,任何一方的“极限施压”最终只会换来对等的反击。 特朗普可能希望用一场调查来为谈判增添砝码,但他忽略了一个现实:中国已经不是五年前的中国。 在经历了多轮博弈与反制之后,中方对美方的策略早已有了清醒认知,也在逐步建立起更强的自我应对能力。 实际上,无论是应对芬太尼问题,还是贸易协商,中方始终主张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推进双边机制。 但如果对方只是把合作当作谈判工具,甚至反复利用“调查”这一旧招来敲打中方,那这场对话注定很难达成真正的建设性成果。 特朗普此行是否能如愿收获“外交胜利”,还需静观其变。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他继续沿袭“施压优先”的老套路,而非真正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办法,那他在韩国的这场压轴戏,很可能演完之后掌声寥寥。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每一次对话都来之不易。如果还要用调查、关税、指责这些老把戏当作谈判筹码,那只会让机会变成错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