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刚刷完王自如那个三十多分钟的专访,心里就一个感觉:时也,命也。 一个快40岁的人

刚刷完王自如那个三十多分钟的专访,心里就一个感觉:时也,命也。 一个快40岁的人,欠了一屁股债,现在all in搞AI,想博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 确实感慨万分。曾几何时,他是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数码圈的“指路明灯”,粉丝成群,视频一个个制作得精美又专业。那时候的他多意气风发谁不服?拿出一条数据、一段分析,总能掷地有声地让人心服口服。但时代的变迁真的太快了,快得甚至不给人思考的时间。王自如回忆起当初那些激扬的时刻时,也不禁自嘲,“年轻时的自信今天回头都是一种自以为是罢了。” 他扎进视频测评时,梦想着用视频这种新媒介颠覆传统,影响行业,甚至改变公众的消费习惯。可惜,他赌对了形式,却赌输了时机。那时候,中国的品牌推广还停留在图文时代,微博、微信上的博主成了主流,他们的内容只需要几百字、一张图,用不了几秒就能刷完。而做视频呢?耗时耗力、成本高,想赚广告费太难了,毕竟在市场眼里,视频的带货能力远远比不上那些图文博主。一场崭新的营销风潮,他没来得及搭上第一班车。 后来,风向终于变了。短视频带着流量红利崛起,所有人都开始转战视频内容时,不再有广告“条件反射”的粉丝了,视频里打个广告再正常有些甚至连“硬广”都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王自如没享受到这个时代给内容创造者的红利。折腾了几年,团队慢慢地散了,粉丝也不是当年的那些热血青年了。他的创意成了“别人的模仿对象”,他的初心却几乎被时代的车轮辗碎在回忆里。 而现在,命运像是故意给他开了另一个玩笑。AI来了,所有人都在呼喊着“AI是下一个风口,是革命性的技术”,资本和资源开始疯狂涌入这一领域。从视频测评转型到AI,王自如的方向看起来没有问题,不仅对时下需求有解读,也对商机嗅觉敏锐。但问题在于,年龄、债务、成家后的压力,让他的冒险多了一份沉重感。他说自己看懂了AI的风口,却时常感觉眼前没有光,心理上累得做梦都燃不起年轻时的那个追梦劲。 这次采访过程中,他提到团队尝试研发一款基于AI预测消费者需求的选品工具,说起来很有想法。工具的基础逻辑是不复杂的——通过开放生态的数据学习分析用户行为,并结合交互设计生成个性化推荐方案。他讲得头头是道,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眼睛却闪过几分顾虑。“这事儿能行,但要进得了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加持,做到一半就死了,还不如不做。”他这么说的时候,语气里颇有点无奈。 他也明白自己这次的冒险不再是年轻的自我任性,而是背负着债务和家庭责任的“孤注一掷”。接近40岁,他不再是那个满脑子爆炸性点子的青年了,市场链条、成本问题、团队配合等实打实的困境让他无法摆脱身上的沉重。他还说,不管这次成不成功,他都应该向过去道个别,未来的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冲动了。 时也,命也。 从一个业界传奇到现在的债务缠身,王自如的经历确实让人唏嘘。但也许,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幽默和残忍之处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迎来转机,也无法预知每一个决定是否是正确的。追逐风口的时候,他还会再翻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