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岸田文雄开始,每到美国给日本出难题时,日本就选举一次,中间留下一段空窗期,让美国找不到头,日本玩国际政治比韩国老练 岸田文雄2021年接棒首相后,美国很快就针对半导体出口管制出招。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推出对华芯片限制,日本企业像东京电子那样,供应链直接受冲击。日本没急着全盘跟进,只在2023年7月部分执行新规,拖了近一年。 美国那边催得紧,日本却正好赶上2022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选举前,岸田忙着地方拉票,政策推进搁置,美国官员打电话问进展,日本外交部就说国内事优先,得等选举完。 选举后,自民党稳住多数,内阁继续,但芯片管制落实慢吞吞,美国公开表示不满。日本知道美国是盟友,但自家经济得护着,不想一下全答应。这种选举当缓冲的办法,让日本在国际上多出回旋空间,避免直接硬碰硬。 2023年4月,岸田去华盛顿,和拜登签初步框架,回国后自民党资金丑闻爆出,国会质询闹得沸沸扬扬。2024年4月美日峰会,美国又要求日本加防卫预算,放宽武器出口。岸田没马上点头,国内舆论压力大,自民党支持率下滑。 他8月就宣布不参选9月党魁选举,等于主动让位。空窗期从8月到9月,自民党内部候选人混战,像石破茂那样到处演讲拉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时催关税谈判,日本外交官就回话说,新领导上台再谈。 石破茂上台后,美国继续施压投资审查和防卫开支。2025年,美国还加码汽车产业关税,特朗普政府官员视频会议里反复要求回应。石破茂7月前跑乡村拉票,参议院选举失利后,9月7日他辞职。 辞职后,自民党又开总裁选举,空窗期里美国针对汽车关税提新条件,日本官员电话里推说等新总裁定。10月4日高市早苗当选,她上台后面对联盟重组,和维新会谈判握手。整个过程,日本用领导轮换和选举间隙,制造缓冲,避免直面美国难题。 日本知道盟友关系重要,但自家利益不能丢,通过国内政治变动转移视线,维持平衡。相比急于求成,这策略更务实,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 高市早苗接手首相后,美国关税和防卫预算压力没减。她10月15日上任,国会指名选举里宣誓,内阁重组花时间。美国继续推贸易重置,她访美前准备文件,调整政策求平衡。但日本没全让步,总在关键点上用选举拖延。 从岸田到石破茂再到高市,这种模式让日本在2022到2025年间,面对芯片、关税、防卫等多重难题时,都留出空窗期。美国找不到固定负责人下手,日本企业和社会有时间适应。 韩国那边,尹锡悦处理美国同盟时就直来直去。2023年8月营戴维峰会后,他签令加强韩美日情报共享,推进三边合作。但国内反对声浪大,2024年4月国会选举,国民力量党败北。 他12月3日下紧急戒严,军队封国会,议员抗议,几小时后撤令,但弹劾启动。2025年4月4日,宪法法院罢免他,韩国总统空缺,提前选举乱成一锅粥。其实尹想拉近美日关系没错,但忽略国内反弹,导致政局崩盘。 相比日本的谨慎轮换,韩国这操作太急躁,外部压力没缓冲好,反倒内乱加剧。日本这种老练玩法,让人觉得他们更懂国际政治的弯弯绕绕,不像韩国直接上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