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08年,山东一大一新生背着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足足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学

2008年,山东一大一新生背着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足足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学校报到,他告诉学校领导:“我没钱交学费,但你们让我上学的话,我可以给你们打工,”   谁都没想到16年后,这个男子共资助了4200名学生,金额高达上千万!   2008 年山东大学校门口,初秋的风带着凉意。   刘秀祥背着患精神病的母亲,肩膀被背带勒出红印。   他攥着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对校领导说:“我没钱交学费,可我能打工。”   校领导看着他磨破的布鞋,又看了看他母亲茫然的脸,红了眼眶。   没人知道,这 2000 多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半个多月。   从贵州山区出发,刘秀祥背着母亲换了三次火车、五次汽车。   夜里住最便宜的通铺,母亲犯病时,他就整夜抱着她哼家乡的歌。   路上捡的塑料瓶,攒到学校门口卖了,凑了第一笔生活费。   刘秀祥的童年,是在贵州大山里的苦水里泡大的。   父亲早逝那年,他才 4 岁,母亲受不了打击患上间歇性精神病。   从此,他既要上学,又要做饭洗衣,还要哄犯病的母亲。   放学路上捡废品、周末帮人放牛,一分一分攒学费。   有次母亲发病跑丢,他在山里找了整整两天两夜。   最后在结冰的小河边找到母亲,她怀里还抱着给他留的半块红薯。   那一刻,刘秀祥抱着母亲哭:“妈,我以后再也不跟你分开。” 从那以后,无论去哪,他都带着母亲,哪怕是去县城上学。   进入大学后,刘秀祥的日子比高中还忙。   清晨 5 点起床给母亲穿衣洗漱,做好早饭再去上课。   中午赶回来喂母亲吃饭,下午课后去餐厅洗碗、发传单。   晚上在路灯下复习功课,母亲睡熟后,他再偷偷写学生会的材料。   同学常看到他背着母亲去校医院拿药,脚步总是匆匆。   有次母亲在宿舍楼下犯病,他跪在地上轻声安抚,直到母亲平静。   路过的老师想帮忙,他却笑着说:“没事,我习惯了,不麻烦您。” 这份坚韧,让学校决定给他减免学费,还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大学期间,刘秀祥没忘了帮别人。   他看到同宿舍同学家里困难,悄悄把餐厅打工的钱分一半给他。   还资助了三名贵州老乡的孩子,每月寄去 200 元,附上手写鼓励信。   “我知道穷的滋味,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在信里这样写。   2012 年毕业季,北京、西安的企业给他递来橄榄枝。   薪水是家乡教师的五倍,还能解决母亲的住宿问题。   可刘秀祥却收拾行李,带着母亲回了贵州大山。   “这里有更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孩子,需要有人拉一把。” 回到家乡后,他成了一名乡村教师,教初三的语文和政治。   第一次上课,他就跟学生们讲了自己的故事。   “我也曾吃不饱饭,也曾想过放弃,但只要不认输,就能走出来。”   学生们听得红了眼眶,课后总围着他问:“老师,您真的背着奶奶上大学吗?” 为了帮贫困学生,他走遍了县里的每个村寨。   有次去山里家访,走了四个小时山路,鞋子都走烂了。   看到学生家里只有一张破床,他当场掏出身上所有的钱。   回到学校后,又帮这个学生申请了助学金,直到他考上高中。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很多爱心人士找到他,想通过他资助学生。   他专门建了一个账本,每一笔捐款都记得清清楚楚。   资助的学生从最初的几人,慢慢变成几百人、几千人。   到 2024 年,他累计资助了 4200 名学生,金额超过上千万。   如今的刘秀祥,依然住在学校分配的老房子里。   母亲的病情稳定了很多,每天会坐在门口等他下课。   他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削个苹果,陪她说话。   周末还会带着母亲去县城的公园散步,像小时候母亲带他一样。   去年,他资助的第一个学生考上了师范大学,特意来谢他。   “老师,我以后也要回乡村教书,像您一样帮更多人。” 刘秀祥听了,眼眶湿了:“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   他常说,自己做的不算什么,只是把当年别人给的温暖传下去。   现在,他还在乡村学校里忙碌着,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   办公桌上堆着学生的作业本,旁边放着母亲的常用药。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指了指墙上的锦旗:“你看,这些就是我的动力。”   从背着母亲上大学的穷小子,到资助上千学生的好老师,他用行动改写了命运。     主要信源:天眼新闻:刘秀祥:不忘教育初心 牢记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