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浑身都是寄生虫的 4 种鱼,卖鱼商贩都不敢吃,白送也千万别要 逛菜市场选鱼时,常

浑身都是寄生虫的 4 种鱼,卖鱼商贩都不敢吃,白送也千万别要 逛菜市场选鱼时,常有老商贩悄悄支招:“麦穗鱼、黄鳝这类别随便买,处理不好藏虫,我们自己都不吃!” 这话不是夸张,这几种常见鱼若烹饪不当,确实可能携带寄生虫,误食后会给身体惹麻烦。 第一种要警惕的是麦穗鱼,它个头小巧常被用来喂观赏鱼,却易携带肝吸虫囊蚴。这种囊蚴会附着在鱼的肌肉里,人若吃了未煮熟的麦穗鱼,囊蚴会在肠道内脱囊,幼虫钻进胆管引发肝吸虫病。轻度感染可能没明显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胆管炎甚至肝硬化,对肝脏损伤极大。 黄鳝也是寄生虫 “重灾区”,尤其容易感染颚口线虫。颚口线虫的幼虫会在黄鳝肌肉内形成包囊,要是生吃或吃了爆炒未透的黄鳝,幼虫会在人体内游走,可能侵入眼睛、脑部等器官,引发皮下结节、头痛呕吐,甚至造成严重的脏器损伤。去年就有位张先生因吃 “醉黄鳝”,出现腹痛和皮下红疹,就医后确诊为颚口线虫感染。 不仅淡水鱼,部分海水鱼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沙丁鱼和鲭鱼就易携带异尖线虫。异尖线虫的幼虫多藏在鱼的消化道壁和肌肉中,人误食后幼虫会钻进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得通过手术取出幼虫。这类鱼虽富含 Omega-3,但处理和烹饪环节绝不能马虎。 这些鱼之所以容易藏寄生虫,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食性密切相关。麦穗鱼、黄鳝生活在淡水浅滩或淤泥中,很容易接触到寄生虫卵;沙丁鱼、鲭鱼是中上层鱼类,会摄入含寄生虫幼虫的浮游生物。寄生虫卵在鱼体内孵化成幼虫,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包囊或囊蚴,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启动感染过程。 感染寄生虫后,症状出现时间因人而异,短则几小时,长则数月。短期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比如腹痛、腹泻、恶心;长期感染则可能损伤肝脏、胆道等器官,出现黄疸、右上腹隐痛、体重下降等症状。很多人因为初期症状不明显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这也是寄生虫病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类易藏寄生虫的鱼多偏 “湿寒”,生食或未煮熟食用,会加重体内 “湿邪”,引发肠胃不适,这与现代医学中 “寄生虫感染导致消化道问题” 的观点不谋而合。国外像日本虽有生食鱼的习惯,但对鱼的来源、冷冻处理有严格标准,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预防寄生虫感染,关键要做好 “吃” 和 “处理” 两步。买鱼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鱼;处理鱼时一定要戴手套,防止皮肤接触鱼的体液,处理结束后及时洗手;烹饪时必须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 70℃以上持续 2 分钟) ,绝对避免生吃、醉吃或爆炒未透的情况;若喜欢吃生鱼片,需选择经过低温冷冻处理(-20℃以下冷冻 7 天或 - 35℃以下冷冻 15 小时) 的特定深海鱼品种。 其实这些鱼并非 “不能吃”,而是要 “会吃”,掌握正确的处理和烹饪方法,就能放心享用它们的营养。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因吃鱼不当引发不适的情况?或者有哪些处理鱼的实用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