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宋朝的知府和知州是几品官? 说起宋朝的知府和知州,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俩

宋朝的知府和知州是几品官? 说起宋朝的知府和知州,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俩官到底是几品?”毕竟看明清剧,知府基本是从四品,知州多是五品,等级明明白白。可宋朝的情况却乱得多,别说固定品级了,有时候一品大员能当知州,七八品小官也能管知府的活儿,这背后藏着宋朝特有的官制门道。 先得搞懂宋朝一个核心制度——“官、职、差遣”分离。简单说,“官”是你的身份等级,决定俸禄多少;“职”是荣誉头衔,比如“直史馆”,证明你有文化;而“差遣”才是你实际干的活儿。知府、知州就属于“差遣”,本身根本没有固定品级,你的品级全看“本官”是什么。 拿大文豪苏轼举例,他当年调任密州知州时,官职全称是“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这里“太常博士”是他的本官,品级是八品;“直史馆”是职,算从六品荣誉头衔;真正管事儿的“权知密州军州事”(也就是密州知州)反而没品级。因为他的本官品级(八品)比密州的“州格”低,所以得加个“权”字,意思是“暂代”。要是本官品级高过州格,就会用“判”字;品级匹配才用“知”字,讲究得很。 那州格又是啥?这相当于州府的“行政级别”。宋朝把州府分成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四等,节度州是三品州,防御州、团练州算四品,军事州是五品。但这只决定州府的配置,比如节度州能多配几个幕僚,公用钱也比军事州多一倍,却和长官的品级没关系。就像密州是节度州(三品州),可苏轼以八品本官照样能当知州,这在宋朝太常见了。 再看知府,情况也差不多,但府比州的地位更高些。宋朝的府分京府和次府,京府就是首都或陪都,比如北宋的开封府、南宋的临安府。这些地方的知府级别通常很高,像包拯当年当的“权知开封府事”,他的本官品级是正四品,这已经算中高级官员了。而且开封府作为京府,虽然知府本官是四品,但实权比不少三品官还大,管着京城的治安、司法、税收,连皇亲国戚都得忌惮三分。 至于次府,大多是皇帝当过官或出生的地方升级来的,比如宋光宗当过恭王,恭州就升成了重庆府。这些次府的知府品级就没准了,要是由朝廷重臣兼任,可能是三品;要是派个中层官员去,从五品也常见。南宋更有意思,绍兴年间干脆按户口定品级,五万户以上的府,知府给正五品;三万户以下的直接降到正六品,完全看地方实力说话。 有人可能会问,那知府和知州到底谁大?论辖区地位,府肯定比州高,毕竟能升府的不是重镇就是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但论长官品级,还真不一定。比如有个从五品的官员“知某府事”,同时可能有个正六品的官员“知某州事”,这时候知府的本官品级反而更高。可要是派个三品大员去管一个上州,那这个知州的品级又比普通知府高了。 宋朝这么设计其实有深意。当年赵匡胤夺了天下,怕地方官权力太大造反,就搞了这套灵活的制度。一个有能力的七八品小官,只要政绩好,能直接派去当知州;要是朝中大臣失了势,也能外放去管个府,既能发挥作用,又不用担心形成割据势力。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在古代官制里也算独一份。 不过这制度也给后人添了不少困惑。比如《宋史》里记载,同样是知州,有的“以吏部尚书知成都府”(吏部尚书是从二品),有的“以太常博士知某州”(太常博士才八品)。要是光看“知州”俩字,根本猜不出这人到底是高官还是小吏。就连宋朝人自己都觉得乱,有大臣曾上书说“官名与差遣分离,民不知官之职掌”,但朝廷也没改,毕竟这套制度能牢牢控制地方。 顺带说句,宋朝还有军、监和州府同级,但军多管边防,监多管矿冶、铸钱,它们的长官品级规则和知府知州一样,全看本官定等级。比如管理铸钱的云阳监,要是由五品官兼任,那这个监官就是五品;要是派个九品官去,那就是九品。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宋朝的知府和知州是几品官?答案就是“没有固定品级”。你得先看他的“本官”是什么,再结合他管的是京府还是次府、节度州还是军事州,才能算出实际品级。这种看似混乱的制度,恰恰藏着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智慧,也让这些地方官的故事变得更有嚼头。 你看,光一个品级问题就牵扯出这么多门道,宋朝官制是不是比想象中有意思?要是对哪个官职或者历史人物的任职经历感兴趣,随时留言,咱们接着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