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为啥不收割印度?不是美国不想收,而是它真的啃不动。印度这国家,从根儿上就跟其

美国为啥不收割印度?不是美国不想收,而是它真的啃不动。印度这国家,从根儿上就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连老美都得栽跟头! 美国收割其他国家的常用招,无非是先让资本大量涌入推高资产价格,再突然抽离制造泡沫破裂,最后低价抄底核心产业。这套在阿根廷、泰国都屡试不爽,可到印度这儿完全不管用。 2023 年美国资本确实加大了对印度科技行业的投资,软银、红杉这些巨头一年砸了近 300 亿美元,把印度初创企业估值炒到天上去,仅独角兽企业数量就冲到全球第三。 可等美国想撤资套现时才发现,印度政府早设了 “陷阱”——2024 年出台的《对外投资退出管理办法》里,规定外资撤资时必须缴纳 20% 的 “资本利得税”,要是涉及数据、能源等敏感领域,审批流程能拖上一年半载。 软银想退出印度支付公司 Paytm 时,光税费就交了 4.2 亿美元,审批还卡了 8 个月,等拿到钱,原本能赚的利润早缩水了一大半。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印度的产业结构,根本没给 “收割” 留太多空间。美国最喜欢收割的是那些高度依赖外资、产业单一的国家,比如依赖矿产出口的智利,依赖电子代工的越南。 可印度经济里,农业占比还高达 18%,6 亿多人口靠种地谋生,这些领域外资根本插不进去;工业里,中小微企业占了 90% 以上,大多是家族式小作坊,既没多少估值空间,也没法大规模收购。 就算是美国看重的科技行业,印度也留了一手,像塔塔集团这样的本土巨头,在软件、汽车制造领域牢牢把控着话语权,美国企业想收购印度科技公司,要么被塔塔抢先一步,要么被印度政府以 “保护本土企业” 为由否决。 2024 年亚马逊想收购印度电商平台 Flipkart,就因为印度反垄断委员会的反对,最后只能放弃,眼睁睁看着塔塔接盘。 印度的政策 “反复无常” 更是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美国企业来印度投资,最看重的是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可印度政府的政策说变就变,完全没章法。 2022 年印度为了吸引外资,承诺对电子制造业给予 15% 的税收优惠,苹果、三星都跟着在印度建厂;结果 2024 年突然宣布,只有使用 30% 以上印度本土零部件的企业才能享受优惠,苹果在印度生产的 iPhone,本土零部件占比还不到 10%,一下子就失去了优惠资格,建厂成本陡增。 更离谱的是数据安全政策,2023 年要求外资企业把印度用户数据存储在本土服务器,2024 年又改成 “关键数据必须由印度政府监管”,谷歌、微软这些美国科技公司,光是改造数据中心就花了近 10 亿美元,可政策还在变,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 印度的社会特性也让美国的 “金融武器” 失效。美国收割时常用的另一招是操控汇率,通过美联储加息让美元升值,迫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再趁机低价收购资产。 可印度卢比虽然长期贬值,但印度政府根本不在乎,因为印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 20% 左右,远低于越南的 90%、韩国的 60%,货币贬值对经济影响有限。 而且印度外汇储备里,有近 40% 是黄金和非美元货币,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依赖美元,美联储加息时,印度央行直接抛售黄金稳定卢比汇率,2023 年一年就抛了 120 吨黄金,硬是把卢比贬值幅度控制在 5% 以内,让美国想通过汇率收割的计划彻底泡汤。 美国企业在印度还得面对 “独特” 的营商环境。印度的官僚体系效率极低,办一个营业执照平均要跑 12 个部门,花 3 个月时间,而且腐败问题严重,不给好处就不办事。 通用电气在印度建发电厂时,光是获取环境许可就花了 2 年,还被迫向当地官员支付了 120 万美元 “好处费”;特斯拉想在印度建厂,谈判了 3 年,印度政府一会儿要求技术转让,一会儿要求降低售价,最后马斯克干脆放话 “印度营商环境太复杂,暂时不考虑投资”。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虽然也会遇到问题,但至少有章可循,在印度完全是 “摸着石头过河”,还总被石头绊倒。 现在美国终于明白,不是不想收割印度,而是印度这 “骨头” 实在太硬,既没合适的下嘴处,又满是 “尖刺”。印度既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对美国言听计从,又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不管是政策设卡、产业保护,还是社会特性,都让美国的收割手段处处碰壁。 印度不是美国的猎物,而是美国必须小心伺候的变数。美国当然想割韭菜,但在印度这片地上,动刀的那一刻,可能割到的只有自己。 未来就算美国还想尝试,恐怕也只会栽更多跟头,毕竟印度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国家,从来都不是美国收割清单上的 “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