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评论丨网购衣服上的“密码锁”,是商业诚信的刺眼“疤痕”

社会舆论更倾向于监督商家,强调“商家要诚信经营”,但不能忽略的是,消费者同样应当诚实守信

“双十一”临近,部分消费者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条款薅羊毛的现象再引关注,有的商家被迫使用“密码锁”来降低退货率。

据报道,北京一服装商家在社交平台发帖,为防止部分顾客利用平台政策来“蹭穿”衣服,无奈之下选择在衣服拉链上,挂一把显眼的密码锁。“密码锁是挂在拉链头上的,不影响试穿”,如果顾客确认收货,就告知密码,锁直接送给客人。对于商家的无奈做法,有人觉得“滑稽”,有人觉得“心酸”,有人觉得“影响消费体验”。

↑商家在羽绒服上挂密码锁

电商平台推出“七天无理由退货”,本意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使顾客在见到实物之前,免去“不合心意”的顾虑。然而,近几年,部分人却将这份善意用歪了。有人把网店当成“免费试衣间”,新衣到手后用于旅游拍照、社交活动,然后再卡着节点退回;有的衣物残留汗渍、化妆品,甚至宠物毛发。更有甚者,利用“运费险”漏洞,通过大量下单再退货“薅赔付”,令商家和保险公司都成了“冤大头”。

需要看到,电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信任机制的创新。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到后来的顾客评价体系、售后仲裁机制,可以说,平台构建的这套“信任基础设施”,保障了交易双方的公平与安全。正因如此,消费者才敢于下单,商家也敢于发货。

电子商务真正突破的,其实是让陌生人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弱信任交易”。可以说,正是这种基于规则的信任,造就了电商的繁荣。而近几年,这种信任却似乎在市场中有所消解。部分人滥用规则退货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交易的公平,也动摇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甚至形成了一种“退货文化”。比如,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的“拆吊牌小技巧,再也不怕退换货”的教程,教人们怎样无损拆吊牌后又恢复原样。

短期来看,商家或许只是额外承担了清洗、物流、包装的成本,但长期来看,将直接导致整个市场交易成本的上升,商家和顾客都在为市场效率的下滑而买单。

电商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电商服饰领域的退货率居高不下,其中女装退货率更是达到50%至60%。网经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女装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抛开正常退货不谈,恶意退货无疑加剧了商家成本,部分中小商家承受不住,退出市场甚至“跑路”。而留下来的商家,为弥补损失只得提高价格,这也导致衣服的性价比下降、退货率进一步升高,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社会舆论更倾向于监督商家,强调“商家要诚信经营”,但不能忽略的是,消费者同样应当诚实守信。如果消费者可以滥用规则随意退货,甚至钻规则的漏洞骗取理赔,那么整个规则体系都将失去原本的约束力。信任是市场顺利运转的“隐性基础设施”。互信则减少交易成本,买卖两利;失信不但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可能损害商业文明所依赖的价值与秩序。

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建。商家应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来减少退货率,平台也要通过技术识别异常退货行为,防止规则被滥用。但最根本的,还是市场交易的双方都能从心底认同:诚信是对双方的共同要求。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丁慧

审核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