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凭什么她又能演王家卫?”——昨晚,辛芷蕾把这句后台私语直接贴到了微博。 她没

“凭什么她又能演王家卫?”——昨晚,辛芷蕾把这句后台私语直接贴到了微博。 她没点名,但谁都知道,这是说给同行听的。 《繁花》播完三个月,“李李”仍挂在热搜,可辛芷蕾却看见另一条留言:资源咖,换我早红了。 她把截图晒出来,回了八个字:希望你好,也容我好。 评论区瞬间裂开。 有人怼她“站着说话不腰疼”,也有人贴出数字:去年国产剧立项650部,能上星播出的不到三成,演员试镜平均被拒37次——机会确实比演技更稀缺。 辛芷蕾自己就是例子。 中戏毕业头四年,她跑组带的简历比剧本厚,最穷时卡上只剩92块;直到《长江图》被柏林相中,才有人记住这张方脸。 她说,那时候最难受的不是穷,是旁边人起哄:她都能去柏林? 这股酸味,她记到现在,于是有了今天的小作文。 她把华人演员在海外抢镜的照片拼成长图:杨紫琼拿奥斯卡、刘思慕演尚气、吴彦祖拍美剧——“看到他们出圈,我真心鼓掌,因为多一张亚洲脸,我们就少一次被叫‘边缘’。” 有人问她:国内蛋糕就这点,不抢就饿。 她回:蛋糕小,是因为厨房火不够,不是多一个人上桌就少一块。 张颂文也干过同样的事——《狂飙》火了他把新人演员拉进直播,挨个念他们真名,让镜头记住新脸。 黄渤更直接,在颁奖礼上说:“年轻演员不是来抢饭碗,是来给我们添菜的。” 可现实依旧骨感。 平台爱用流量公式,资本押宝“安全牌”,一部戏红了,同款人设立刻复制十部;那些“不像主角”的演员,连试镜名单都进不去。 于是后台的嫉妒更赤裸:你抢了我的类型,我断了你的后路。 辛芷蕾说,她没本事改规则,只能管好自己的嘴——不酸、不踩、不拉踩。 末尾,她放了一张后台合照:一群演员挤在化妆间,有人帮她别发簪,有人递暖宝宝。 配文回到开头那句:希望你好,也容我好——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在内斗里打转,一起被世界看不见。 话说到这儿,她扣题收笔:今天的小作文不是鸡汤,是提醒——别把同行当对手,把偏见当守门员;我们挤掉的从来不是彼此,而是下一个被看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