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3年,90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最后一次来到韶山毛主席故居。他由衷地说,“当年

1983年,90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最后一次来到韶山毛主席故居。他由衷地说,“当年我像井底的蛤蟆那样大声吵吵,‘天只有井囗那么大′。而毛主席充滿笑意的眼中却已经装下了整片天空!”   那天的韶山阳光正好,90岁的梁漱溟在陪同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走进毛主席故居,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微微颤动。   他在故居的每一处都驻足良久,从堂屋到卧室,看着那些留存下来的旧桌椅、旧床铺,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有追忆,有感慨,还有深深的敬佩。   其实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梁漱溟和毛主席可是同岁的知己,也是曾经的论敌,两人的交集要追溯到更早之前。   1918年他们在杨昌济先生家中初识,彼时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主席是北大图书管理员,只是那时并没有太多深入交流。   直到1938年1月,梁漱溟只身奔赴延安,21天里两人见面8次,有两次更是彻夜长谈,话题围绕着抗战前途和中国未来的建设道路。   梁漱溟当时带着对时局的悲观和困惑,而毛主席却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还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各个阶段,那番话后来成了《论持久战》的核心观点,一下子扫去了他心中的烦闷。   不过两人也有激烈的分歧,梁漱溟主张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认为中国社会没有鲜明阶级对立,而毛主席坚持中国需要彻底革命,阶级斗争是社会前进的本质,这场争论谁也没说服谁,最后毛主席笑着说“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   再到1953年,两人在会议上因意见分歧发生公开冲突,之后批判风潮四起,但毛主席明确表示这是人民内部矛盾,梁漱溟的政协委员照当,生活待遇也没受影响。   时隔三十年,90岁的梁漱溟站在毛主席的故乡,回想起当年的种种争论,才由衷地发出了那样的感叹。   当年的梁漱溟,满心想着通过乡村建设改造中国,可他没看到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就像坐在井里看天,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   而毛主席呢,从青年时就心怀天下,看到了底层民众的苦难,看清了中国社会的症结,他的目光穿越了战争的硝烟,看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光明未来。   其实说白了,梁先生当年的困惑,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他们懂理论却没能真正扎根大地,没能看清人民的力量。   毛主席不一样,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知道只有彻底革命才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种胸怀和远见,不是空谈理论能比的。   梁漱溟后来自己也承认,当时是他态度不好,说话不分场合让毛主席为难,可即便如此,毛主席也没真正为难他,这种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想想看,能容纳不同意见,哪怕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始终保持从容不迫,这才是真正“装下整片天空”的格局。   梁漱溟晚年接受采访时还说,最伟大的中国人还是毛泽东,没有他就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这可是他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真心话。   那些曾经的分歧,在历史的检验面前,最终都变成了对伟人远见的印证。   90岁高龄的梁漱溟,用“井底之蛙”自嘲,不是贬低自己,而是对历史的敬畏,对伟人的由衷敬佩。   这种跨越decades的醒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两位伟人,一位坚持探索,一位高瞻远瞩,他们的交集和分歧,都是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财富。   而梁漱溟先生的这番话,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局限,敬畏历史的选择。   那么你怎么看待梁漱溟晚年的这番感悟?你觉得两位伟人的交往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