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审议中日琉球主权! 联大三委上,中方代表首次将冲绳民众称为琉球“原住民”,还谴责日本政府对冲绳人等原住民有偏见、搞歧视。 最近在联合国发生的一幕,绝不只是简单的口舌之争,历史的旧账最是难缠,日本对琉球的管辖权,从一开始就带着“吞并”的原罪,这让它的历史正当性显得先天不足,别忘了琉球曾经是个独立的王国,早在14世纪后期就和明朝建立了密切的宗藩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是有名有姓的角色。 可是到了17世纪,日本的渗透开始了,最终在1879年,因垂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行将其吞掉,改头换面成了所谓的“冲绳县”,这段强制合并的记忆,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成了今天身份认同冲突的火药桶。 所以当中方代表在联合国提出“原住民”这个概念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在唤醒一段被日本国族叙事强行覆盖的历史,它是在提醒世界,琉球人独特的身份和过往,当地民众渴望重申历史地位的声音,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说历史是道难以愈合的旧伤,那么二战后的国际法安排,则是在这道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这套安排非但没给日本的主权盖棺定论,反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让琉球的地位长期处于“主权悬置”的状态。 一切问题的核心,都指向那份奠定战后秩序的《波茨坦公告》,公告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日本的领土范围并不包括琉球,这是日本主权主张面前一道绕不过去的法理高墙。 战后美国对琉球的长期军事托管,更是从事实上割裂了它和日本的联系,到了关键的1972年,美国移交的也只是含糊不清的“施政权”,并非完整的主权,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承认过这次移交,这种关键方的缺席,导致这个安排成了没打牢的地基,使得琉球的主权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现实政治的博弈,则彻底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日本原本想把琉球当成“内政”问题关起门来处理,但在今天的地缘政治旋涡中,这已经成了它外交政策的沉重包袱。 矛盾的引爆点,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频频挑衅,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以及对《波茨坦公告》效力的质疑,亲手把反击的刀子递到了别人手上。 中方的反制逻辑非常清晰,而且拳拳到肉:你既然敢质疑《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地位的界定,那你对琉球的管理权,不也是建立在这份文件之上吗?这就好比想拆邻居家的墙,却发现自家房子的地基和那面墙连在一起,任何对公告的挑战,都会反噬自身。 而在琉球本地,民怨早已沸腾,普天间基地占据了宜野湾市区四分之一的土地,军机昼夜起降的噪音让居民苦不堪言,2019年近八成民众投票要求基地迁走,这种强烈的民意,早已让日本政府在当地的治理威信大打折扣。 历史的污点是道德突破口,法理的悬置是法律攻击点,而地缘政治冲突,则成了点燃一切的战略引爆点,可以预见,琉球的未来,不再可能只由东京说了算,它已被重新推到国际聚光灯下,其命运将和东亚大国关系的走向、国际法话语权的争夺,以及琉球人民自身的觉醒,紧紧地绑在一起,日本想维持现状的努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