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两家智库突然发布了一份联合报告。 这份由荣鼎集团和大西洋理事会联合推出的报告,题为《Sanctioning China in a Taiwan Crisis: Scenarios and Risks》,把“冻结中国海外资产”摆上台面,同时直言代价很高、会削弱全球金融信任。 俄乌冲突后,G7冻结俄罗斯约6000亿美元资产,其中约3000亿为央行储备,相关法律争议至今未消;这份新报告评估,类似动作可能波及约3万亿美元跨境贸易和金融流动,量级更大、链条更长。 报告称,相比全面拆分金融市场,“冻结”看上去更直接;但中国近两年已把外贸结算从单一通道分散到多通道,银行间直连与备用通道并行,单一按键难以形成决定性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与上百经济体签有税收协定,RCEP正常运行,这些安排会提升在外资产的防护层,与俄罗斯当时的体量与嵌入程度并不相同,执行难度明显上升。 那3万亿美元对应的是航运、原料、设备、资金的日常循环;G7内部大量企业深度参与中国供应链,从汽车、化工到电子代工,一旦被迫断开,产能与交付进度都会被压缩。 报告也点出分歧:G7内部并不一致,部分成员更谨慎,担心增长、就业与物价受到传导冲击,这意味着推动强硬动作的共识并不稳固。 反过来看,若真的走到“冻结”,中国可选动作并不少。公开信息显示,对稀土、芯片关键材料和设备、航空航天合作的限制都可能出现调整。 更具体的先例已经存在,例如对镓、锗、石墨的出口管制已实施;关键材料替代周期以年计,新产线建设需要审批与验证,受限后下游行业产能会顺势收缩。 报告还提醒,动用“冻结”会逼迫更多经济体分散外汇储备,提高用人民币等货币结算的比例,美元资产的风险溢价和全球融资成本都有上行压力。 过去两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稳步提升,支付与清算网络并行运行,多元渠道逐步成形,这让单边清单式制裁的穿透力明显下降。 把焦点拉回源头,台海事务属于中国内政,应由中国自己处理,外部把问题外推,只会叠加金融与产业成本。 结语很明确:不要在金融上搞极限动作,留出合作与缓冲的空间;稳住信任、把问题放在应有的范围内,代价最小、风险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