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

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1933年底,李德到瑞金,中国苏维埃共和国首都,当军事顾问。他支持博古路线,1934年和周恩来、博古组成三人团,实际掌控军事决策。他推行阵地战,对抗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让红军建固定工事,正面挡敌。 李德的到来,带着共产国际的名义,更带着博古对其军事经验的迷信。他从未深入了解红军的实际——缺粮少弹,装备简陋,士兵多是农民出身,擅长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却被强令用血肉之躯去硬碰国民党的碉堡与炮火。 当时蒋介石正推行“步步为营,碉堡公路连绵不断”的围剿策略,就是算准了红军缺乏重武器难以攻坚,李德却偏偏要以“堡垒对堡垒”的战术应对,完全是用一战的欧洲战场经验套在中国革命的土地上。 彭德怀曾急得拍案,再三进言广昌不能固守,红军没有飞机大炮,永久工事在敌军轰炸下只会变成坟墓。这些恳切的劝阻全被李德无视。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打响,11个师的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推进,红军凭工事死守18天,最终不得不撤退。 此战红军伤亡5093人,毙伤敌军却仅2626人,参战兵力的四分之一折损于此,担任守备的一个营更是全体壮烈牺牲,无一人突围。 这样的失利不是偶然,而是错误指挥的必然。前四次反“围剿”靠游击突袭、灵活穿插屡获成功,李德却废弃这套有效战术,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转向消极防御,让红军在敌军堡垒群中疲于奔命。 福建事变爆发时,国民党围剿阵营出现裂痕,这本是打破包围的绝佳时机,他却拒绝配合十九路军,错失了唯一的转机。苦战一年,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红军被迫放弃苏区,开始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的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上,他的军事错误被彻底批判。会议明确指出,单纯防御路线要么导致拼命主义,要么走向逃跑主义,这正是红军失利的核心原因。 三人团被取消,他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从此结束了对红军的掌控。到了延安,他虽还在抗大讲授战术,却早已没了当年的权威,对中央的许多战略决策也常持反对意见,比如反对红军东征、质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与革命实际愈发脱节。 1937年他提出返苏,所谓“不适应延安生活”更像借口,实则是在失去权力后想重回熟悉的环境。 毛主席的劝阻绝非空穴来风,当时苏联的大清洗正处于高潮,1937至1938年间,仅两年就有150多万人被捕,68万人被处决,连苏共十七大代表都有超过半数遭迫害。作为曾在中国指挥作战失利的外籍顾问,他回去后极可能被卷入政治漩涡,这番提醒里藏着超越立场的真诚与远见。 但李德没听进去,只是暂时打消了念头。直到1939年,共产国际发来召回电报,他才随周恩来一同飞往莫斯科。等待他的不是欢迎,而是审查。 共产国际监委会让他作全面检查,虽最终免予处分,却从此不再重用,只分配他去做出版工作,后来甚至被调去战俘营管理教育事务。这一切恰恰印证了毛主席当年的预判,他若早几年回去,后果不堪设想。 回国后的李德并未真正反思。晚年他竟开始披露所谓“中共机密”,发表反华文章,完全忘了自己在中国革命最艰难时犯下的错误,也忘了延安时期那份善意的提醒。他的人生轨迹早已说明,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终究站不住脚,哪怕顶着“顾问”的头衔,无视客观规律也只会招致失败。 毛主席劝阻李德的举动,藏着的是对历史大势的洞察,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李德的教训更深刻——军事指挥也好,人生选择也罢,脱离实际的判断必然出错,无视他人善意提醒的固执终将付出代价。真正的智慧从不是照搬书本或盲从权威,而是立足现实的清醒与审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