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2008年,几名印度商人偷偷将一把中国菱角种子带回国试种,原本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2008年,几名印度商人偷偷将一把中国菱角种子带回国试种,原本想着发财致富,没想到如今菱角在印度疯狂泛滥,已造成超过10亿卢比的经济损失。 商人当初只盯着账本上的利润,压根没琢磨过这小小的菱角能掀翻当地的生态盘。他们在国内见过中国菱角的市场——既能当水果生吃,又能做菜,连菱角壳都能加工成饲料,觉得印度水域多、气候暖,种出来肯定能卖好价钱。 没向印度农业部门报备,更没做过生态风险评估,就找了恒河支流旁的一片水塘,悄悄把种子撒了下去。 没人想到菱角的繁殖力会这么凶。中国的菱角之所以没泛滥,是因为有专门的水生昆虫啃食叶片,还有农民定期采收控制密度,可印度的水域里,压根没有能制约它的天敌。 菱角的茎秆能在水下蔓延,叶片浮在水面像一张张绿毯,不到半年就把试种的水塘盖得严严实实。 商人一开始还窃喜“长得快收成好”,等想扩大种植时才发现,周边的河道、湖泊里,早就到处都是菱角的影子,根本管不住了。 泛滥的菱角先拿本土水生生物开刀。 它的根系会抢占水底的养分,叶片遮挡阳光,让原本长在水下的藻类、水草没法光合作用,慢慢枯死。这些水草是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小鱼苗的藏身地,没了它们,恒河周边的鲫鱼、鲶鱼数量一年就少了三成。 渔民划着小船出去,渔网刚撒下去就被菱角的茎秆缠住,半天拉不上来,就算勉强捞到鱼,数量也比以前少了一半,不少人不得不转行,家里的生计直接断了。 更麻烦的是它堵死了灌溉和航运的路。印度农业依赖恒河水系灌溉,超过50%的农田靠河道引水,菱角在水渠里疯长,把输水管道堵得严严实实,水流慢得像蜗牛爬。 2022年夏天,北方邦的水稻产区因为缺水,有12万亩稻田减产,部分地块甚至绝收,农民们拿着锄头去水渠里挖菱角,挖一天也清不完几米,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旱死。 航运也受影响,小型货船在布满菱角的河道里行驶,螺旋桨很容易被缠绕,原本3小时的航程得走5小时,运输成本涨了近40%,不少物流公司只能绕行其他航线。 这超过10亿卢比的损失,可不是随便估算的数字。里面既有渔民和农民的直接收入减少,也有政府花钱清理的开销——印度环境部每年要拨2亿卢比雇人打捞菱角,还得买专门的机械粉碎水下的根茎,可清理速度远赶不上繁殖速度。 更隐性的是生态修复的成本,被菱角破坏的水域,就算清干净了,本土水草和鱼类也得花好几年才能恢复,这笔账根本没法用短期的钱来算。 问题出在一开始的盲目上。这几名商人只看到中国菱角的经济价值,却忽略了“外来物种”这四个字背后的风险。印度当时的外来物种监管机制本就不完善,对水生植物的引入没有强制评估流程,等发现菱角成灾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后来有人去查,才知道中国早有针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规定,像菱角这种可能影响生态的作物,必须经过农业、环保部门联合评估,确认不会造成危害才能种植,而且会有专门的技术指导控制规模。 现在印度也没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用除草剂吧,会污染水源,影响农作物和居民饮水;纯靠人工打捞,效率太低还费钱;想从中国引入天敌昆虫,又怕新的物种再造成二次入侵,陷入两难。那些当初撒种子的商人,早就没了踪影,留下的烂摊子,全由当地百姓和政府来扛。 这事说到底,是短期利益冲昏了头,忘了生态平衡这根弦。外来物种从来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宝贝,一旦失控,造成的损失往往比最初想赚的钱多得多,而且生态的伤口,比经济损失更难愈合。 这10亿卢比的教训,该让所有想靠外来物种“发财”的人清醒清醒——不顾风险的贪婪,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脚,还连累更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