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673年,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

1673年,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康熙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父子处斩。 顺治十年的那场婚礼表面喜庆热闹实则暗藏杀机,十四岁的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那天,吴三桂在昆明摔碎了整套酒具,这位平西王心知肚明,儿子不是去当额驸而是去做人质。 清廷的算盘打得精明,顺治帝曾对孝庄太后说:以公主系三桂之子于京师,可制其反侧之心,这桩联姻与其说是恩赐不如说是枷锁。 吴应熊在北京的二十年,过着锦衣玉食却如履薄冰的日子,他府邸位于西单牌楼附近占地三十余亩仆从两百余人,表面上他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暗地里理藩院派出的监视人员从未离开过他周围十丈。 康熙八年的一份密折显示,吴应熊每月与云南通信都需经过兵部审查,他曾托付晋商乔家传递家书,被发现后乔家掌柜被流放宁古塔,吴应熊本人则被申饬三月不得出府。 康熙十二年三月,当撤藩的消息传到昆明,六十二岁的吴三桂立即召集心腹密谋,军师刘玄初建议:宜速召世子归滇,吴三桂派出三批死士潜入京城,试图接回吴应熊。 但是吴应熊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他对来人说:吾为天子姑父纵有变故,不过幽禁终身,但他同意让十二岁的长子吴世璠随密使离京,次子吴世霖则留在身边,这个决定日后被证明既明智又愚蠢。 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起兵,消息传到北京时,康熙正在南书房批阅奏折,皇帝手中的朱笔掉在地上半晌无语。 朝廷立即将吴应熊软禁,软禁地点设在府邸东跨院,由步军统领衙门派兵把守,每日饮食由专人检查,连建宁公主探望都需要皇帝手谕。 吴应熊被软禁后曾多次上书表白心迹,其中一份奏折写道:臣虽不肖断不敢附逆,臣愿以一死明志,惟求皇上保全幼子,康熙在奏折上批了四个字:知道了。 转折点出现在康熙十三年二月,清军在岳州大败损兵三万,更要命的是从被俘叛军身上搜出了几封密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京师兵力部署、粮草转运路线,甚至包括康熙的起居时间。 经刑部严审,这些情报都是通过一个叫王辅臣的茶商传递的,王辅臣供认,他每月都会到吴府送茶,吴应熊将情报藏在茶叶包装内层,这个情报网已经运作了两年之久。 康熙震怒,四月初三他在乾清宫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学士明珠力主立即处决:留之无益杀之可寒贼胆,而索额图则建议:可暂缓以应熊为饵,诱三桂来救。 康熙最终选择了强硬路线,他说:朕若妇人之仁,何以平定天下,当日便下旨:吴应熊通敌谋逆着即处斩,其子吴世霖年虽幼,亦不可留。 建宁公主得知消息,披头散发冲进宫门,在太和殿前长跪不起,她哭诉道:应熊纵有万死,世霖才十三岁,求皇上看在先帝面上饶他一命。 康熙避而不见,皇帝在养心殿对近臣说:公主之痛朕岂不知,然国事为重,不得不尔。 四月十三日清晨,吴应熊父子被押赴菜市口,行刑前吴应熊要来纸笔,写下:二十年恩养,一朝成画饼,愧对君父,愧对祖宗,吴世霖跪在父亲身边始终没有哭泣。 围观百姓达万余人,刽子手举刀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随后下起瓢泼大雨,民间传说这是冤魂感天,但更可能只是春末的一场普通暴雨。 消息传到湖南前线,吴三桂正在军帐议事,听完探报这位老将军喷出一口鲜血昏倒在地,醒来后,他撕掉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直接称帝,建国号大周。 此举让原本观望的耿精忠、尚之信看清形势,他们意识到连亲生儿子都保不住的吴三桂,绝无可能获胜,康熙十五年耿精忠投降,次年尚之信也归顺朝廷。 吴三桂在称帝五个月后病死,其孙吴世璠在贵阳继位年仅十五岁,康熙十七年十月,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刎,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建宁公主在丈夫儿子死后被幽禁在公主府,不得踏出府门一步,公主每夜都会对着吴应熊的画像说话,直到康熙四十三年郁郁而终。 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死伤军民超过百万,而一切的转折点,或许就是康熙处死吴应熊的那个清晨,这个决定残酷却有效,它不仅瓦解了叛军联盟更向天下宣告:在皇权面前没有什么情分能够凌驾于江山社稷之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六·列传四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