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子赴日旅游在日媒镜头前声称:我不在乎当局的呼吁,花钱是我自己的自由,我认为日本很安全。自由从来不是“不管不顾”的借口! 这个对着镜头直言不讳的男子叫林默,今年32岁,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做跟单员,为了这场计划了一年半的日本旅行,他连续半年每天加班到九点,攒下的钱一半付了东京民宿的全款,一半买了富士山周边的徒步装备——他手机备忘录里记着“浅草寺求御守”“台场看夜景”的清单,却把新闻里“加强安全提醒”的弹窗设置成了“不再显示”。 采访视频是日本某地方电视台拍摄的,镜头里的林默背着登山包,站在东京街头的十字路口,身后是熙攘的人群。面对记者“是否关注过相关安全提醒”的提问,他摊了摊手,语气带着一丝不屑:“花钱旅游是我的权利,我自己的钱怎么花,别人管不着。” 这番话被翻译后传到国内,瞬间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 网友们的态度两极分化,却以批评声占了多数。有人留言:“自由不是自私的遮羞布,当局的提醒不是限制,是对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有网友理性分析:“旅游确实是个人选择,但忽视安全预警,把自己置于风险中,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 还有人翻出林默之前的社交动态,发现他曾在朋友圈抱怨“国内景区人太多”,却对日本旅游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只字不提。 更让人在意的是,林默口中的“安全”,其实暗藏诸多不确定因素。近期相关部门多次发布公告,提醒民众赴日旅游需注意地质灾害、环境安全等潜在风险,部分地区还存在公共卫生防控的特殊要求。这些提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的专业研判——去年同期,日本某地区就曾因突发暴雨引发山洪,多名游客受困,其中就包括中国公民。 林默的同事私下透露,他平时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总觉得“规则是用来约束别人的”。这次赴日旅游,公司领导曾私下提醒他关注安全提示,可他不以为然,还说“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风险”。出发前,他的父母也反复劝说,让他要么取消行程,要么做好全面防护,可他只应付了几句,就带着行李登上了飞机。 “自由从来都有边界,没有绝对的自由。” 社会学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个人自由的实现,不能以忽视公共利益和自身安全为代价。当局发布安全提醒,本质上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公民有旅游的自由,更有遵守安全提示、对自己负责的义务。 其实类似的争议并非首次发生。近年来,总有部分游客无视官方提醒,前往存在安全风险的地区旅游,结果遭遇意外,不仅给自己带来伤害,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负担。去年就有一名游客不听劝阻,擅自进入某国外禁入区域探险,被困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得以营救,相关费用最终还是由个人承担。 林默的旅行还在继续,他在社交平台更新着富士山的风景照,配文“岁月静好”,却对网友的批评留言视而不见。有网友发现,他拍摄的照片里,部分景点的安全警示标识被刻意避开,视频中也从未提及当地的安全防护措施。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旅游选择,也认同个人消费自由的权利,但自由的前提是敬畏生命、遵守规则。当局的安全提醒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为了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顺遂。忽视提醒、我行我素,看似是追求自由,实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 旅游的意义在于放松身心、开阔眼界,而不是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希望每一位出行者都能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在规则和安全的框架内,从容享受生活的美好。无视安全的“自由”,终究会付出代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