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朝廷不给湘军拨款,而且将士的待遇又高,曾国藩从哪里弄这些钱?   咸丰年间的湘军

朝廷不给湘军拨款,而且将士的待遇又高,曾国藩从哪里弄这些钱?   咸丰年间的湘军堪称“高薪部队”,普通正勇月饷能拿到4两白银,营官月饷更是高达50两上下,比绿营平时待遇足足高出1到3倍。   可尴尬的是,清廷因太平天国战乱早已国库空虚,别说专项拨款,连常规军饷都时常拖欠。手握十万大军的曾国藩,硬是在绝境里走出了一条筹款生路。   最开始曾国藩全靠“人情账”凑钱。刚练湘军时,他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募捐,靠着乡绅亲友的资助勉强起步。但随着军队出省作战,这点钱根本不够看,他不得不推行“捐输”——说白了就是卖虚职头衔。   捐钱的乡绅能拿到朝廷认可的“执照”,从九品到七品的虚衔明码标价,湖南、江西的富商为了脸面和社会地位纷纷掏钱,这成了早期重要的饷银来源。   可这招在江西碰了壁,地方官根本不买他的账,甚至把湘军发的捐输印收当成假票,抓着捐户盘问羞辱。   真正让湘军活下来的“造血神器”是厘金。咸丰三年,曾国藩在胡林翼的支持下,在湖南、江西的水陆要道设卡,对往来货物按价值抽取百分之一到五的“商业过路费”。   光是江西樟树镇的厘金局,鼎盛时每月能收三万两白银,足够养活半个湘军。但这招得罪了地方官和商人,江西巡抚处处刁难,甚至联合士绅抵制,曾国藩在奏折里痛诉“筹饷之事受阻挠最甚”,连自己的关防大印都被怀疑是假的。   直到他后来出任两江总督,掌控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才把厘金局铺到江南富庶之地,这才彻底解决了饷银危机。   还有个不靠谱的来源是“协饷”,也就是让其他省份接济。可清廷没有强制命令,全靠各省自愿。曾国藩只能反复给湖南、湖北的督抚写信求支援,胡林翼主政湖北时最给力,每年挤出自省一半的收入接济湘军。   但其他省份常常拖拖拉拉,广东答应给的十万两饷银,拖了两年才到账三成。曾国藩后来发现“保举官员”是催饷的好办法,只要哪个省给饷及时,就保举当地官员升官,这招果然让协饷到账速度快了不少。   最艰难的时候,曾国藩连“节流”的主意都打。他规定湘军军官的养廉银从饷银里扣,自己也带头节俭,可士兵的饷银一分不敢少——毕竟4两白银才能让士兵养活全家,这是湘军战斗力远超绿营的关键。   直到咸丰十年实授两江总督,手握地方行政权的曾国藩才算真正翻身,靠着厘金、盐税和江南的富庶家底,不仅撑起湘军开支,还攒下了攻克天京的军费。   有意思的是,这些筹款手段虽然救了急,却也让地方督抚掌握了财政大权,悄悄改变了晚清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