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5年,机枪手杜相云发现,日军掌握了他的射击规律,每次他一开枪,日军就卧倒,

1945年,机枪手杜相云发现,日军掌握了他的射击规律,每次他一开枪,日军就卧倒,等他换弹匣再冲锋。为了对付日军,他决定少打几发子弹! 杜相云是山东郓城人,那年刚满二十岁。家乡被日军侵占时,他亲眼看着日军烧了自家的茅草屋,父亲为了护着他,被日军的刺刀挑中了胸膛。 揣着一口袋干粮,他一路追着八路军的队伍,从炊事班的伙夫,硬生生练成了机枪班的主力——手里的捷克式轻机枪,是他从牺牲的班长手里接过来的,枪身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小字,被他摸得发亮。 1945年春,部队正在鲁南地区收复失地,杜相云和战友们坚守在一座无名高地上。日军接连发起冲锋,每次都是黑压压一片往上涌。 起初,杜相云打得很顺手,一扣扳机就是一梭子,日军像割麦子似的倒下。可打了两天,他发现不对劲了——只要他的机枪声一停,日军就跟有默契似的,立刻从地上爬起来,嗷嗷叫着往前冲。 有一次,他刚打完一弹匣子弹,正低头换弹匣,耳边就传来战友的惊呼:“小杜,鬼子冲上来了!”他抬头一看,几个日军已经冲到了战壕前,刺刀都快碰到他的枪管。 幸亏旁边的战友扔了一颗手榴弹,才把日军炸退。杜相云抹了把脸上的硝烟,心里咯噔一下:日军肯定是摸透了他的节奏——捷克式轻机枪弹匣容量十发,他换弹匣最快也要十秒钟,这十秒钟,就是日军的冲锋窗口。 接下来的战斗,越来越被动。杜相云一开枪,日军就齐刷刷卧倒,子弹全打在空地上;他一停火换弹匣,日军就疯了似的往前冲。 战壕里的战友们伤亡越来越多,副班长的胳膊被流弹打伤,鲜血顺着袖口往下淌,还在喊着:“小杜,再顶住!”杜相云趴在战壕里,手心全是汗,枪身被晒得发烫,可他的心里却凉飕飕的——再这么下去,阵地迟早要丢。 那天夜里,阵地上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炮声偶尔传来。杜相云抱着机枪,在战壕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班长牺牲前说的话:“打仗不能死拼,得动脑子。 ”他把弹匣卸下来,一颗一颗数着子弹,又反复练习换弹匣的动作,脑子里飞速盘算:日军知道他打光十发就会停,那如果他不打光呢?少打几发,让日军摸不准他什么时候换弹匣,是不是就能打乱他们的节奏? 第二天一早,日军的冲锋又开始了。杜相云深吸一口气,瞄准最前面的日军,手指轻轻一扣——只打了三发,他就猛地松开扳机。 趴在地上的日军愣了一下,以为他要换弹匣,犹豫着没敢动。杜相云屏住呼吸,盯着日军的动静,过了两秒,看到有几个日军开始起身,他立刻又扣动扳机,三发子弹出去,两个日军应声倒地。 这一下,日军彻底乱了阵脚。他们不知道杜相云什么时候会开枪,什么时候会停火,卧在地上不敢动,起身又怕被打死。 杜相云就这么断断续续地打,打三发停两秒,打四发歇一下,机枪声时断时续,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死死拿捏着日军的冲锋节奏。 有个日军小队长急了,挥舞着军刀大喊着“冲锋”,带头往上冲。杜相云瞅准机会,一扣扳机,五发子弹连成一条线,正好打在小队长的身上。 日军群龙无首,瞬间乱作一团,往后退了下去。战壕里的战友们都看呆了,副班长凑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杜,你这招太绝了!”杜相云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鬼子能摸我的规律,我也能破他们的招!” 接下来的战斗,杜相云就靠着“少打几发子弹”的办法,把日军耍得团团转。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班里的其他机枪手,大家一起调整射击节奏,有的打两发停三秒,有的打五发歇一秒。 日军再也摸不准机枪的停火规律,冲锋一次次被打退,趴在地上不敢动的时候,还会被我方的步枪手一个个点名。 坚守阵地的第五天,大部队发起了反攻。杜相云和战友们从战壕里跳出来,端着机枪追着日军打。日军溃不成军,一路往县城方向逃。 打扫战场时,杜相云在一个日军军官的尸体上,搜到了一本日记,上面用日文写着:“支那机枪手的射击毫无规律,无法预判,冲锋数次均遭惨败……”他把日记交给指导员,指导员笑着说:“这就是咱们的战士,不仅敢打,还会打!” 战役结束后,杜相云立了二等功。颁奖那天,他抱着机枪,站在队伍里,看着胸前的军功章,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班长,想起了牺牲的战友。 他知道,自己能守住阵地,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千千万万战友的并肩作战,靠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和智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杜相云正在擦拭他的机枪。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他突然蹲在地上,抱着枪身哭了——父亲的仇报了,班长的心愿了了,那些牺牲的战友,终于能瞑目了。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像杜相云这样的普通士兵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显赫的功名,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一次次战斗中坚守阵地、打击敌人。 他们知道,每一发子弹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坚守都关系着家国存亡。正是这些平凡士兵的不平凡付出,汇聚成了抗击侵略的磅礴力量,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