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1年,八路军炊事员去河边挑水做饭,忽然看到了许多奇怪的脚印,他感觉不对劲,

1941年,八路军炊事员去河边挑水做饭,忽然看到了许多奇怪的脚印,他感觉不对劲,就跑到了旅部,对周希汉说:“参谋长,有情况!” 喊这话的炊事员叫王老实,河北邢台人,那年刚满30岁。他原本是村里的庄稼汉,日军扫荡时烧了他家的房子,杀了他的爹娘,走投无路时遇到了八路军,因为做饭手艺好,就成了旅部的炊事员。 王老实没读过书,性子憨厚,可眼睛亮得很,挑水的这条路,他走了快一年,哪块石头绊脚,哪片草丛深,闭着眼都能摸准。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老实挑着两只木桶,踩着晨霜往河边走。快到河边的柳树林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 地面上覆盖着一层薄雪,雪地里印着一排排清晰的脚印,既不是八路军常穿的布鞋印,也不是附近老乡的草鞋印,反倒又大又深,边缘还带着整齐的纹路。 他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指戳了戳脚印边缘,雪下的泥土被踩得紧实,看得出来是刚留下没多久。 更让他起疑的是,这些脚印不是零散的,而是顺着河岸往旅部的方向延伸,旁边还夹杂着几枚马蹄印。王老实心里咯噔一下,最近日军扫荡得厉害,旅部刚转移到这个山坳里,知道位置的人没几个。 他想起上个月,邻村因为有人没察觉日军的踪迹,整个村子都被烧了,乡亲们死伤惨重。一股寒意顺着后脊梁爬上来,他顾不上挑水,把木桶往路边一扔,拔腿就往旅部跑,跑得急了,棉袄的扣子都崩掉了两颗。 周希汉正在屋里看地图,听见喊声抬头,见王老实满头大汗,裤脚沾着泥雪,脸色煞白,立刻起身追问:“别急,慢慢说,什么情况?”王老实扶着门框喘了半天才缓过来, 指着河边的方向:“参谋长,河边……河边有好多怪脚印,又大又深,还有马蹄印,不像咱们的人!” 周希汉是出了名的沉稳,可听到“马蹄印”三个字,也立刻皱起了眉。 1941年的华北敌后战场,日军频繁发动“扫荡”,惯用骑兵突袭的战术,速度快、冲击力强,专门针对八路军的指挥机关。他二话不说,抓起挂在墙上的驳壳枪:“带我们去看看!” 跟着王老实来到河边,周希汉蹲下身仔细查看脚印。这些脚印确实是日军军靴留下的,鞋底的纹路和八路军缴获的日军装备一模一样,马蹄印的间距均匀,说明骑兵是整齐列队行进的。 他顺着脚印往树林深处走了几十米,忽然在一棵大树后发现了几枚烟蒂,是日军常抽的“旭日”牌,烟蒂还带着余温。 “不好,是日军骑兵小队,想趁早饭时偷袭旅部!”周希汉立刻做出判断。当时旅部大部分兵力都在外围执行任务,留守的只有一个警卫排,要是被日军摸到门口,后果不堪设想。 他当即下令:“通知警卫排紧急集合,分成两组,一组去树林两侧埋伏,一组守住旅部大门,听我命令再开火!” 王老实站在一旁,看着周希汉有条不紊地部署,心里又急又怕,可更多的是愧疚:“参谋长,都怪我来晚了,要是……”周希汉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怪你,要不是你警惕性高,咱们这次就麻烦了。 你赶紧回炊事班,把饭做好,战士们打仗得吃饱肚子!” 王老实点点头,转身就往炊事班跑。他烧火时手还在抖,锅里的水烧开了都没察觉,脑子里全是刚才的脚印和周希汉的命令。 没过多久,河边的树林里就传来了枪声,密集的枪声夹杂着日军的叫喊声,还有战马的嘶鸣声,震得窗户纸都在颤。王老实攥着锅铲,耳朵紧紧贴着门板,心里默默祈祷着战士们能平安归来。 半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停了。王老实端着刚做好的红薯粥跑出去,只见战士们押着几个俘虏走了回来,有的战士胳膊受了伤,却脸上带着笑。 周希汉走过来,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王老实,这次你立大功了!这股日军骑兵有30多人,要是没发现他们,旅部损失就大了。” 原来,日军骑兵小队确实是冲着旅部来的,想趁清晨战士们吃饭时发动突袭。可因为王老实及时发现了脚印,周希汉提前设下埋伏,等日军进入伏击圈后, 八路军战士居高临下发起攻击,短短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打死打伤日军10多人,俘虏5人,还缴获了两匹战马和一批武器弹药。 王老实听了,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挠着头说:“我就是个做饭的,也没干啥大事。 ”可战士们都知道,要不是这个不起眼的炊事员,他们可能早就成了日军的活靶子。从那以后,旅部里没人再把王老实只当一个炊事员,每次巡逻的战士遇到他,都会笑着喊一声“王功臣”。 战争年代,英雄从来都不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像王老实这样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凭着一份警惕和责任,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整支部队。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实的行动,为抗战胜利默默付出。正是这千千万万平凡人的坚守和奉献,才汇聚成了战胜敌人的磅礴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