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你观面识人:吃饭时如果有这种行为,此人不可“深交” 。 晚清官场流传着一句话:“曾公识人本领,胜似伯乐相马。” 身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一生提拔了三十多位省部级高官,李鸿章、左宗棠等名臣皆出自其门下。他的识人秘诀不仅写在《冰鉴》里,更藏在饭桌上的方寸之间,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饮食举动,往往藏着最真实的品性。 咸丰十年的深秋,曾府花厅摆了一桌家宴,受邀者多是翰林院的年轻官员,其中就有李鸿藻极力举荐的江南才子纪衡。此人二十入举、三十入翰林,文章写得锦绣一般,朝堂上口碑极好。可曾国藩见他几次,始终不愿委以重任,这次宴席正是他设下的 “识人局”。 宴席刚开,年过六旬的老管家给众人斟茶时,手一抖溅了几滴茶水在纪衡袖口。那才子当即脸色骤变,猛地起身呵斥:“老东西眼瞎了?这般笨拙也配伺候人!” 老管家吓得跪地求饶,他还余怒未消,直到曾国藩开口才勉强收声,可眼神里的鄙夷藏都藏不住。 第一道菜清蒸鲈鱼上桌,按照规矩该等主人先动筷,纪衡却早已伸筷夹走了鱼腹最嫩的部分,嘴里还啧啧称赞 “滋味绝佳”。 后续几道硬菜更是如此,红烧狮子头刚上桌,他就占去两个,全然不顾邻座那位初入京的年轻官员欲言又止的神色。酒过三巡,他又端着酒杯凑到曾国藩面前,一边吹嘘自家厨子手艺远超曾府,一边暗示可帮曾家公子在翰林院铺路,马屁拍得生硬又虚伪。 席散后,李鸿藻终于忍不住发问:“老师,纪衡才学出众,为何您始终不肯重用?” 曾国藩端起茶盏轻轻吹着浮沫:“莼客你看,他对老仆毫无体恤,见美食便忘礼让,遇机会就急攀附,这般自私刻薄之人,怎可托付重任?” 后来纪衡果然在官场中因排挤同僚、贪功冒进被贬斥,印证了曾国藩的判断。 可类似的考验,也曾落在一位来自曾国藩家乡的老乡身上,那人衣衫褴褛地来投奔,哭诉家中贫寒愿受任何苦累。曾国藩见他言辞恳切,便留他用餐,可席间发现,老乡竟把粗米饭里的杂粮一粒粒挑出来,只捡白米吃,眉头还皱个不停。 饭后曾国藩当即给了他些银两打发回乡,对幕僚叹道:“自称能吃苦却挑食,言称贫寒却嫌粗粝,此等心口不一之徒,军中绝不可用。” 反观被曾国藩视作 “可托性命” 的李续宾,早年在曾府吃饭时,一粒米饭掉在桌上,他不顾众人目光弯腰捡起吃掉。曾国藩当即对身边人说:“惜物者必惜士卒,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后来李续宾在三河镇血战中,为掩护部下撤退力竭而亡,用生命践行了这份信任。 曾国藩在《冰鉴》里写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但他更看重的是吃饭时的 “下意识”,夹菜时是否顾念他人,遇粗食是否安然接受,对侍者是否心存尊重。 就像他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所说:“言可饰,行可伪,唯食间举止,乃本性流露。” 他提拔鲍超,是因见这粗莽将军每次夹菜必等长辈动筷;赏识彭玉麟,源于安庆战前的宴席上,唯有他主动给同僚添饭。 商务聚餐时,总把转盘转到自己面前抢菜的人,合作中多半会独吞利益;朋友聚会里,对服务员呼来喝去、对剩菜弃如敝履的人,相处时往往自私自利。就像某位互联网大佬说的,他选合作伙伴必请吃火锅,“只顾自己捞丸子的绝不可交,主动帮人捞的才懂共赢”。 曾国藩晚年教导李鸿章:“用人之道,贵在知人;知人之要,首在观行。” 饭桌虽小,却是人情世故的缩影。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藏着他的教养;对待他人的举止,显露出他的品性。那些吃饭时只顾自己、刻薄待人、虚情假意的人,或许能伪装一时,却终会在方寸餐桌间暴露本性。 下次聚餐时不妨留意:有人为抢美食不顾礼仪,有人因小事对服务生冷嘲热讽,有人见便宜就急着攀附, 遇到这样的人,记得保持距离。 毕竟曾国藩早已用一生经验告诉我们:饭碗里藏着修养,酒杯中映着人心,饭桌上的细节,从来都是人品的照妖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