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点破真相:特朗普时期中国两大突破,拜登政府终难实现 沙利文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惊了。 作为深度参与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人物,他居然在播客里直言,特朗普2025年上台不到一年,中国就拿到了拜登时期都没搞定的关键成果。 这事儿听着矛盾,却恰恰戳中了中美博弈的核心门道。 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拿芬太尼问题当由头,开始对中国加征关税。 后面关税一涨再涨,还把五十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芯片领域更是加码封锁,把先进芯片的海外流片限制范围收得极严,想从根上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这套组合拳看着凶猛,实则没算清自身的短板。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方没有退让。 不仅对等出台关税反制措施,还收紧了稀土供应。 要知道,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对中国加工的稀土依赖度极高,全球大部分稀土加工产能都在中国手里。 这一步反制精准又有力,直接让美方感受到了供应链中断的压力。 之后双方在日内瓦、斯德哥尔摩进行了多轮会谈,最终美方松了口。 取消了绝大部分加征关税,也暂停了新增的出口管制措施。 本来以为特朗普会硬到底,但后来发现他根本扛不住国内产业的游说和通胀压力。 如此看来,中方算是彻底摸清了他“遇强则弱”的博弈特点,掌握了谈判的核心筹码。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打破了美国的固有说辞。 之前拜登时期,美方一直把芯片管制这类事归为“国家安全议题”,宣称绝对不能谈判。 但特朗普政府却把这一议题纳入谈判,还明确承诺不再进一步收紧管控。 这给中国高科技产业争取到了稳定的发展窗口期,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能顺利规模化量产,也受益于这份政策稳定。 沙利文只提结果,却回避了背后的本质。 这两项成果不是特朗普慷慨相让,而是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必然。 美国经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根深蒂固,国内通胀和股市波动让其难以承受长期对抗。 中方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对,多边机制和强硬反制双管齐下,才迫使美方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类似的逻辑在国际博弈中并不少见。 之前欧盟因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发起反制,最终美方也不得不修改部分条款。 但中国的优势更突出,完整的供应链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让反制效果更显著。 现在中国不仅在芯片领域加速自主化,还通过RCEP等多边平台扩大经贸合作,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其实一直存在。 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这种两难让其政策始终摇摆不定。 更何况其盟友对强硬对华政策态度分化,不少企业担心失去中国市场,这也削弱了美方联合遏制的效果。 说到底,中国这两项战略成果,是自身实力提升和博弈策略得当的共同结果。 它印证了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日益增强的战略主动权,也说明极限施压换不来想要的结果。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终究要回到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轨道上。 美方不管换谁上台,都改变不了力量对比变化的大趋势。 中国会继续夯实自身实力,以坚定又灵活的姿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只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这或许是中美博弈留给世界的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