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解放战争缴获了很多炮,但等到了朝鲜战争依旧缺炮,原因就在于我军将掷弹筒和迫击炮也划到火炮里面。比如说辽沈战役有9000门火炮,这里面掷弹筒有4000多具,各种迫击炮加起来又占了3000余门,算下来步兵炮、野战炮、榴弹炮压根就没多少,到了朝鲜战争当然缺炮了。 很多人一听解放战争我军缴获几万门炮,特别是东北战场上动不动就说9000多门,觉得炮兵已经很牛了,结果一到朝鲜战场,怎么还老喊缺重炮?其实关键就卡在统计口径上。那时候我军上报火炮数字,把所有能曲射打远的都算进去了,包括连排用的掷弹筒、60毫米小迫击炮,这些东西轻便好携带,步兵自己就能扛着跑,但射程短、威力小,顶多对付几百米外的目标,根本算不上真正能砸工事、压阵地的中大口径火炮。 拿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来说,1948年8月统计总共9219门炮,听着吓人吧?拆开看,掷弹筒3959具,60毫米迫击炮2890门,81/82毫米以上迫击炮接近4000门,这些加起来占了八成多。真正够得上山炮的有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才92门,加农炮更少,只有8门。整个东北野战军70多万人,100毫米以上能打远的重炮不到100门,一个美军步兵师光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就上百门,人家一个师的重火力就顶咱们一个野战军了。辽沈战役全程缴获4700多门各种炮,榴弹炮也才170门左右,其中锦州打下来才7门,长春投降8门,剩下的基本在辽西野战中从廖耀湘兵团手里拿的。第四野战军到1949年南下时,日制150毫米榴弹炮总共才18门,105毫米级别的也才七八十门,这点家底摊到几十个军里,平均一个军才几门重炮。 入朝的时候情况也没好多少。志愿军每个师配12门山炮,这在解放战争后期已经算加强了,但山炮一门五百多公斤,用骡马驮着走,朝鲜北部山地多、路烂,部队运动战阶段一天走三四十公里,步兵轻装上阵都累得够呛,炮兵跟骡马大队掉在后面是常事,很多时候干脆就把山炮留在后方,或者只在阵地战时才拉上来打两轮。更大的野炮榴弹炮就更别提了,全靠骡马或汽车牵引,汽车白天一开动,美军飞机就来炸,志愿军运输车队损失率高得吓人,只能夜里熄灯走,路又窄又滑,重炮根本跟不上主力节奏。结果前几次战役,志愿军基本靠步兵夜间穿插、近战白刃取胜,重炮使用率低得可怜。 第二次战役清川江那边,美军第2步兵师被打蒙了,一撤退就扔下46门105毫米榴弹炮、18门155毫米榴弹炮,这一个师丢的重炮就比咱们四野过去全军加起来还多。志愿军捡到这些美式家伙时才发现,原来真正能远距离砸敌阵地的重炮是这种感觉,过去咱们的家底太薄了。清川江一仗,美军第2师几乎被打残,丢了上百辆坦克和几百门各种炮,这也从侧面说明志愿军自己重炮少,不然也不会让美军跑掉那么多。 后来战争打到阵地阶段,苏联援助的大批122毫米、152毫米榴弹炮和火箭炮才陆续到位,志愿军炮兵才算真正硬气起来。上甘岭、金城战役那种千门齐射,把南朝鲜军阵地炸得翻天覆地,早期的缺炮窘境才算彻底翻篇。但头一年多,志愿军确实是被重炮卡得死死的,缴获再多,统计里水分太大,真正能拉到朝鲜前线、还能跟得上步兵节奏的中大口径火炮,实在少得可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解放战争炮多、朝鲜又缺炮,其实就是统计口径和战场实际需求完全两码事。 总的来说,这事搁谁身上都得头疼,解放战争打的是运动战,轻迫击炮和掷弹筒够用,朝鲜一开打面对美军重火力,统计数字好看归好看,实际能砸人的重炮太少,机动又跟不上,只能靠步兵硬拼。等到后期苏援到位,炮兵彻底换血,志愿军火力才压着美军打。这段历史也告诉人,武器装备得看实际作战需求,光数字堆在那儿不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