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组建之初的十二个团长,当时都有多大年龄?后来的军衔如何? 咱们先看一组数据,这十二个团长上任时,年纪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出头,最小的才二十岁出头。放在今天,也就是刚大学毕业在职场打拼的年纪。但在那时候,他们已经是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了。 115师那边的杨得志,685团团长,当时才26岁;李天佑带686团时,更年轻,23岁。129师的陈锡联,接手769团时大概22岁左右。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带着几千人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硬碰硬,这得需要多大的胆气? 这帮年轻人不仅敢打,而且会打。 杨得志咱们都熟悉,后来平型关战役的主攻手。他从红军师长“降级”当团长,心里没疙瘩,反倒是憋着一股劲。在那场著名的伏击战里,他带着685团愣是撕开了日军的口子。后来他一路开挂,从抗日战场打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做志愿军司令员,甚至晚年还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是唯一一个横跨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作战五大战役的开国上将。 还有陈锡联,人称“小钢炮”。他带着769团在夜袭阳明堡一战成名。当时情报说附近有日军机场,陈锡联二话不说,摸黑进去,用集束手榴弹把日军24架飞机炸成了废铁。这一炸,直接把日军的嚣张气焰给炸没了,连毛主席都夸他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胆气。这两人,连同120师716团的宋时轮、115师686团的李天佑,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这就是第一类结局:百战封侯,功成名就。 除了那四位上将,还有五位团长后来成了开国中将。虽然军衔低了一级,但咱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贡献,他们可是解放军真正的基石。 比如120师715团的王尚荣。他没有像杨得志那样冲在最前线大杀四方,但他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守备和参谋。他在晋西北跟日军玩“麻雀战”,让鬼子的机械化部队在草原上吃尽了苦头。建国后,他长期在总参谋部工作,那是军队的大脑。 再看129师770团的张才千。这位老兄在豫西搞武工队那是把好手,愣是把民兵发展到了十几万人。后来到了七十年代,他还指挥过西沙海战,是个真正的多面手。 还有115师688团的徐深吉、120师717团的刘转连、718团的文年生。这几位都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特别是文年生,他在南泥湾搞大生产,把359旅的粮食自给率搞到了90%以上。打仗不仅要靠枪炮,更要靠肚皮,这点道理他琢磨得最透。 说到这儿,心情就得沉重一点了。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年轻、有才华就对你网开一面。这十二位团长里,有两位早早地就把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一位是129师772团的团长叶成焕。 这人是个儒将,戴副眼镜,指挥打仗极有章法。神头岭伏击战歼敌1500人,那就是他的杰作。可惜天妒英才,1938年4月,在长乐村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他坚持留在高地观察敌情,结果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朱老总在追悼会上痛心地说“损我一臂”。要是他活着,以他的战术素养,建国后起码也是个上将起步。 另一位是115师688团的陈锦绣。 他是八路军里第一个牺牲的主力团团长。1938年1月在河北平山,眼看着就要全歼日军了,结果遭到了敌人疯狂的炮火反扑,年仅27岁。他走了,留下的688团后来出了个更厉害的人物——副团长韩先楚,也就是后来的“旋风司令”。 这两位的牺牲,是八路军初期的巨大损失。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马革裹尸”。 十二个人里,最让人看不起,也最让人唏嘘的,是115师687团的团长张绍东。 这就得说两句实话了,革命队伍也不是真空地带,大浪淘沙,总有沙砾。 张绍东这人,原本是徐海东大将的爱将,红军时期打仗很猛,做到了师长。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大家都降级使用,他心里可能就有了落差。再加上抗战初期环境艰苦,这人受不了苦,信仰崩塌了。 平型关战役后没多久,1938年,他竟然伙同参谋长兰国清,带着队伍要投敌。好在下面的战士觉悟高,大部分都没跟他走,他俩只能灰溜溜地跑了。这是十二个主力团长里,唯一一个叛变投敌的。 这事儿给当时的八路军高层震动很大,也促使后来部队更加强调“党指挥枪”和思想建设。张绍东的下场,史书上没细说,但这种背叛民族、背叛信仰的人,无论在哪儿,注定是活在阴沟里的。 回过头来看,1937年那个秋天,这十二个年轻人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杨得志、李天佑、陈锡联、宋时轮,他们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在硝烟中百炼成钢,成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 王尚荣、刘转连、文年生、张才千、徐深吉,他们成了坚实的中坚力量,获授中将。 叶成焕、陈锦绣,虽然生命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华,但他们的名字刻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唯独张绍东,成了反面教材,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十二个人的命运,其实就是那个大时代最真实的写照。路都是自己选的,怎么走,全看心里的那盏灯,亮不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