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得到呢,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军官,三十年后竟然成为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正应了那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事儿得回到1924年,黄埔一期招生。有个来自山西五台的年轻人,家里原本是阔过的,可惜爷爷做生意赔了个底掉,到了他这辈儿,只能说是家道中落。为了求学,这小伙子当过学徒、教过书,最后凭着一腔热血考进了黄埔军校。 按理说,进了黄埔就是“天子门生”了对吧?可这小伙子在学校里实在是太没存在感了。平时沉默寡言,甚至显得有点木讷。 有一天,蒋介石照例找学生谈话,想筛选点心腹苗子。轮到这个山西小伙子进去了,老蒋抬头一看:身板单薄,脸色发黄,看着就文弱,没半点武将的威风。老蒋心里这就凉了半截。接着问了几句话,但这小伙子满口浓重的山西土话,本来就不善言辞,紧张之下更是磕磕巴巴。 这场谈话也就持续了十来分钟,蒋介石眉头紧锁,挥挥手让他出去了。等人一走,蒋介石转头就对身边亲信说:“此人不可重用,难成大器。” 这一挥手不要紧,直接把后来共和国的徐向前元帅推到了对立面。 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被蒋介石嫌弃“没灵气”的年轻人,出了校门后,就像换了个人。他没在国民党的体系里混日子,而是毅然决然地跟了共产党。 到了战场上,那个木讷的山西青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算无遗策的战神。在红军时期,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那是出了名的“狠”。他创造了红军历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纪录。特别是在川陕根据地,他把那个“四川王”刘湘打得是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时间一晃到了解放战争,徐向前身上的光芒更是挡都挡不住。咱必须要提那场晋中战役。当时徐向前手里兵力不足,那是真正的“偏师”,不管是装备还是人数,跟国民党正规军都没法比。对手是谁?是统治山西几十年的“土皇帝”阎锡山,那可是真正的地头蛇。 结果呢?徐向前用一场运动战,愣是以少胜多,一个月内横扫晋中,歼敌十万。紧接着就是那场惨烈的太原战役,徐向前带着病躯指挥,硬是把号称“固若金汤”的太原城给啃了下来。 据说,后来蒋介石在台湾反思失败原因时,每每想到徐向前,那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当年那个在他办公室里唯唯诺诺、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年轻人,竟然成了埋葬蒋家王朝的掘墓人之一。这也给咱们后人上了一课:看人,千万别只看皮囊。 不过,徐向前元帅最让人敬佩的,还不仅仅是他的战功,更是他那一身洗尽铅华的“布衣”本色。 在咱们共和国的十大元帅里,徐帅是唯一的北方人,也是公认最“低调”的一位。老百姓亲切地叫他“布衣元帅”。 这就要说到徐帅的一项“绝活”,织毛衣。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元帅,拿得起手枪,也拿得起绣花针。这习惯是在长征路上养成的,那时候物资匮乏,为了御寒,徐向前就自己动手,把缴获来的毛线织成背心。 建国后,生活条件好了,可这习惯他也没丢。家里的一件毛背心,他缝缝补补穿了几十年,那是徐家的“传家宝”。在部队里,战士们的衣服破了,往往也是这位大首长亲自上手缝补。 这里有个特别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1950年,徐向前率军事代表团去苏联谈判。这谈判一谈就是好几个月,从夏天谈到了莫斯科的寒冬。 代表团出国时穿的都是单衣,莫斯科的冬天那是滴水成冰啊。随行人员建议:要不咱在当地买几件皮大衣吧,也不能冻坏了身体,毕竟代表国家形象。 可徐向前一听要花钱,立马摇头。他说:“国家刚建立,外汇金贵得很,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结果,他硬是让大家给国内写信,让家里把旧棉衣寄过来,哪怕多冻几天,也绝不花国家一分冤枉钱。 徐帅的这种“接地气”,还体现在他对下属的包容上。这里头有个关于李德生将军的趣事,特别有意思。 那是红军时期,李德生还是个十几岁的新兵蛋子。当时部队穷啊,李德生分到手里的武器,是一支只有半截枪管的破枪。有一天,徐向前下来视察,看见李德生的子弹带鼓鼓囊囊的,挺威风。 徐帅心细,走过去一摸,乐了。原来那子弹带里除了几颗真子弹,剩下的全是塞进去充数的高粱杆子。这要是换个脾气暴躁的领导,估计当场就得骂这是“弄虚作假”。 李德生当时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可徐向前呢?他看破却没说破,只是拍了拍小战士的肩膀,笑了笑就走了。 这份宽容,让李德生记了一辈子。后来李德生官至正国级,每每提起老首长,那眼眶都是湿的。这叫什么?这叫将帅之风,在于懂兵,更在于爱兵。 1990年,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元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病榻上,他留下了三条遗言,简单得让人心疼: 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第二,不开追悼会; 第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 他这一辈子,从不麻烦国家,生怕给组织添乱。就连身后事,也要求一切从简。虽然中央最后考虑到他的历史地位,还是举行了简朴的送别仪式,但这三条遗愿,足以证明他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