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法院突然解封了一批与爱泼斯坦往来记录的材料。 已被定罪的背景摆在那儿,材料里出现的名字一亮,相当刺眼。据媒体报道,劳伦斯·萨默斯被指与其长期保持联系,甚至涉及私人社交“求助”,细节仍在核实。这不是智力问题,是边界问题。 把时间拉回去,爱泼斯坦在2008年就留下前科。在这种前提下还保持密切往来,最容易暴露个人底线和风控弱点。越是关键岗位,越怕这种隐患渗进来。 萨默斯的履历很硬:16岁进MIT,28岁哈佛终身教职,1999—2001年主管财政,2001—2006年当过哈佛校长。可履历解决不了“该不该交往”的判断,尤其涉及已知风险的人。 对照一下我们熟悉的做法。2013年以来,围绕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红线不断细化,军队领域推行“凡提四必”:必核档案、必看廉政意见、必查经济责任审计、必看个人事项报告。流程多一步,风险就少一层。 落到具体执行,任前要把资金来往、接受宴请、兼职顾问等情况一条条过筛,异常就卡住。这种“先把门关好”的方式,减少了被人抓住把柄的空间。反观一些海外机构,更多靠个人自律,缺少成体系的硬约束。 出了事的案例摆在那儿。2013—2017年,美国海军“Fat Leonard”案牵出数十名军官,七舰队勤务安排被干扰,损失很直观。个人收受好处,最终拖累的是单位任务。 情报系统也有警示。2012年,时任中情局负责人彼得雷乌斯因私生活问题请辞,2015年承认不当处理涉密材料。对比之下,军内对涉密人员的手机、外设、出入登记都设硬门槛,违规则停岗,及时止损。 再说到这次解封。文件一公开,相关名字被集中讨论,信用立刻受压。哪怕没有更严重的证据,仅凭“长期联系”这四个字,就足以让公众对其判断力产生疑虑。 资金往来的线也清楚。2008年后仍与爱泼斯坦保持捐赠联系的,有媒体点到MIT媒体实验室,2019年披露过相关款项并引发整顿。说明“已知风险”并非没人知道,而是有人选择继续。 国内高校基金会这几年强化捐赠来源审查、信息公示和回避机制,流程透明度更高;接待、出入、合影留存也做台账,方便事后核查。制度不是摆设,关键在能不能落地。 把这些案例串起来,结论不难:关键岗位要把社交边界画清楚,制度要把可能的抓手一条条剪断。这比事后灭火更省力。 站在台前的人,背后的台板必须干净。守住这道软防线,主业才不受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