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1982年,开国少将尤太忠视察部队,见一副团长好生眼熟,暗骂一句大事不好

[微风]1982年,开国少将尤太忠视察部队,见一副团长好生眼熟,暗骂一句大事不好,立刻打电话给开国中将吴克华:“怎么那么大的事你也瞒着我?”   1982年,尤太忠刚到广州军区上任不久,这位一贯作风雷厉风行的开国少将没打算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第一把火直接烧到了基层部队。   就在他审阅队列时,心里却猛地“咯噔”了一下,人群里那个身板笔挺的副团长,那眉眼,那神情,怎么看怎么觉得熟得有些过分。   尤太忠越看越不对劲,那种熟悉感让他立刻警觉起来,等到那个叫“吴晓伟”的名字从档案袋里跳出来时,一切都对上了——这分明是前任司令员吴克华的亲儿子。   老战友的儿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当副团长,这事放在哪儿都算是新闻,可偏偏吴克华愣是一声没吭,尤太忠心里那股子火并不全是生气,更多的是震惊和一种说不清的心疼,他抓起红色电话机,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便喊:“老吴,怎么这么大的事你也瞒着我?”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吴克华那一如既往沉稳的声音,甚至还带了几分爽朗的笑意,面对尤太忠的质问,这位被誉为“铁血将军”的开国中将,回答得轻描淡写却又掷地有声: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老子的后门开不得,也不能开。   在吴克华看来,既然这孩子想吃军人这碗饭,那就得去最苦的地方磨,去基层像铁块一样反复打,能不能成钢,全看他自己那块料硬不硬。   这哪里是什么无情,分明是那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倔强和痛楚,要知道,无论是尤太忠还是吴克华,他们的军衔都是从尸山血海里一寸寸拼出来的。   几十年前,中国战火纷飞的时候,这两个家庭出身贫寒的孩子都参与了革命,对于吴克华来说,这份“不给特权”的严苛背后,甚至还藏着一份沉重的记忆。   1927年,他那坚强了一辈子的母亲因为不肯向国民党反动派低头,惨遭杀害,那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也是支撑他在后来辽沈战役中,率领四纵死守塔山、寸步不退的精神支柱,母亲用生命捍卫的信仰,他绝不允许在儿子这一代变了味、走了样。   尤太忠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想起1947年大别山的千里跃进,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渡河时间,他在大小雷岗带着十六旅跟敌人死磕,两千多兄弟倒下了,才换来了那一线生机。   那些在血泊里没能站起来的战友看着他们呢,幸存下来的人哪有脸面去享受什么特权,更别提给子女铺什么安乐窝了。   所以在1980年,当吴晓伟提出想穿上那身军装时,吴克华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是否想好,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对父子就定下了那个近乎冷酷的“君子协定”:不准提父亲的名字,不准搞特殊待遇。   吴晓伟甚至没敢指望父亲这棵大树能遮风挡雨,反而是一头扎进基层,凭着一身汗水才熬到了副团长的位置。   那通电话打完,尤太忠心里的怨气早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敬重,他开始默契地配合老战友的“表演”,在后来的日子里,虽然暗中关注着侄子的成长,但仅仅是盯着他的工作报告,偶尔在开会时点拨几句,绝不逾越那条红线,他要帮老战友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风。   1987年2月13日,医院的病房里弥漫着离别的哀伤,尤太忠握着老战友吴克华那只逐渐冰凉的手,久久伫立。   直到生命的尽头,吴克华依然记挂着当年的承诺和那片战场,他留下的最后遗愿是把骨灰撒回塔山——去陪当年那些生死相依的兄弟们,次年八月,当这一遗愿得以实现时,那段关于塔山的记忆再次被唤醒。   这种精神并没有随着将军的离去而消散,1998年,尤太忠也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两位老将军虽然都已谢幕,但他们坚守的信仰立在了吴晓伟以及后来无数年轻军官的心里。   信源:中国青年网 军改后东部战区陆军正副司令员均为“名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