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大家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

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大家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日本打的什么算盘?看看他们近年的操作就清楚。2025年新修订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明着把民间港口、机场纳入"防卫设施",说是"保护平民",实则给每个交通枢纽都装了军事阀门。 还记得冲绳战役吗?12万琉球平民被日军逼着当人肉沙袋,最后宁可跳崖也不愿死在自己人手里。历史课本里的"玉碎政策",换到今天就是升级版的"平民防护"。 把滞留人员分散到横须贺军港、三菱重工厂区周边,美其名曰"避难",实则是给重要目标裹上血肉外衣。 这种操作,连日本常磐大学教授都看不下去:"战时把学校、医院变成军事缓冲区,这是赤裸裸的战争罪。" 更狠的是时间差。现代战争哪有"宣战"的缓冲?参考二战偷袭珍珠港的先例,从第一枚导弹落地到港口戒严,留给平民的时间以分钟计算。 2023年苏丹撤侨用了17天,但那是在局势可控下的国家级行动。真到中日擦枪走火,日本海上自卫队分分钟封锁11个核心港口,126个民用机场全部转为军用。 这时候再指望商业航班?看看2024年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时的乱象:关西机场一票难求,黄牛价炒到十万日元,普通民众连抢购的资格都没有。战时的运力,只会优先保障自卫队和侨民,70万滞留者连候补名单都进不去。 有人说国际法有《日内瓦公约》,日本不敢明目张胆扣人。可别忘了,1941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时,一样对"敌国侨民"搞"甄别审查",3万华人被集体处决。 现在的剧本不过换了包装:打着"反恐"旗号实施宵禁,以"保护"名义集中安置,每个滞留者的手机定位都被总务省掌握。2025年修订的《特定秘密保护法》,早把外国人的行踪信息划进"国家安全范畴"。 最讽刺的是,这些安置点往往紧邻美军基地:横田基地旁的羽田机场安置中心,佐世保军港对面的长崎避难所,全是卫星地图上的高危坐标。 再说撤侨的现实悖论。2011年利比亚撤侨动用35架次民航,那是因为地中海航路畅通。 但在东海,一旦开战,宫古海峡、大隅海峡这些咽喉要道会被水雷封锁,中国舰队就算突破第一岛链,靠港接人也需要制空权掩护。 看看2025年日本新部署的12式反舰导弹,射程覆盖整个钓鱼岛海域,任何靠近的船只都是活靶子。 这时候留在日本的人,要么在港口被"保护",要么在工业区当"缓冲区",连撤离的交通工具都被提前征用——2024年横滨港的民船动员演习,早把70%的渡轮编入自卫队序列。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日本社会的集体默许。2025年《读卖新闻》的民调显示,68%的受访者支持"必要时限制外国人移动"。 这种情绪在地方层面更直白:2023年大阪府修订的《灾害对策条例》,明确规定"非常时期"可征用外国人住宅作为临时据点。 当70万人分散在1700个市镇村,每个社区的町内会都可能变成"居民监视网"。这不是阴谋论,而是日本从战时延续至今的"邻组制度",1945年冲绳那12万亡魂,就是死在这种邻里告发的罗网里。 所以外交部的"暂勿前往",本质是用国家信用在倒计时。那些觉得"来得及撤侨"的人,没见过战争 爆发时的机场 chaos。 2020年纳卡冲突,亚美尼亚侨民在埃里温机场被持枪士兵驱赶;2022年俄乌开战后,基辅火车站的孕妇被踩在脚下。 日本列岛的1.2亿人口,战时连本土粮食都只能撑15天,哪有余力照顾70万"非国民"?当第一颗导弹落在横须贺,最先被锁死的不是军事基地,而是平民的生路。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写在日本《防卫计划大纲》里的剧本:"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确保战略资源优先。"70万人的命运,从来不在他们的计算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