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大家平日里挑米,都奔着那个“香、软、糯”的口感去,要是现在有人给你推销一种米,说是又干又硬,煮饭前得先泡上大半天才能下锅,口感甚至有点粗糙,估计你会直接摆摆手让他一边去。 可就是这种听起来像是为了“折磨”牙齿的稻子,这几年国家却在拼命扶持,种植面积更是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 这事儿看起来挺反常,其实背后藏着一笔关于国家饭碗的超级大账。先把名字这个误会解开。这玩意儿叫“海水稻”,但它可不是长在太平洋里天天冲浪的。 真要把水稻扔海里,那是怎么种怎么死。它真正的学名应该叫“耐盐碱水稻”,本事就是能扛得住盐。 它能适应的盐度大概在0.3%到0.8%之间,这么说吧,就跟你喝剩的菜汤差不多咸。一般的庄稼碰到这种地,根都扎不下去,但这稻子非但不死,还能活得挺精神。 你可能会纳闷,我国既然有东北大米、江南香米,干嘛非得跟这这种“难吃”的米较劲?这就得看一看我们的家底了。 我国大概有15亿亩的盐碱地,大片大片都荒在那儿,地里盐分高得吓人,板结得跟砖头块似的。以前这地就是“废地”,种啥死啥。 但是,如果能把这其中的5.5亿亩给利用起来呢?有专家算过一笔账,要是这些地全种上这种稻子,一年就能凭空多收出来4000多亿斤粮食。 这是个什么概念?足够多养活两三亿人!对于我们这种人口大国来说,手里多攥着两亿人的口粮,那睡觉都得踏实不少。 更神奇的是,这稻子不光是来“要饭”的,它是来“治病”的。在盐碱地种上它,就像是请了个土地医生。它一边长,一边能吸土里的盐分,根系还能把死硬的土壤给弄松软了。 只要连续种上个15年,一块没人要的烂盐碱地,就能给改造成跟普通农田差不多的良田。 像在新疆那些地方,原本荒得鸟都不拉屎,现在种了几年,连稻麦两作都能实现了。这就叫边种粮、边造地,简直是一箭双雕。 当然,这米也不是地里随便捡来的。这背后是几十年的硬磕。早在1939年斯里兰卡就搞出了抗盐品种,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琢磨。 直到1986年,广东有个叫陈日胜的研究员在海边芦苇丛里发现了一株野生“独苗”,这才有了后来的“海稻86”。 再后来袁隆平团队2016年接手大力搞研发,把这稻子的亩产硬生生干到了500公斤。 所以,这米不好吃,是个客观事实,但它压根就没打算跟五常大米去抢那个“高端餐桌”的位置。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特种部队”或者是“备胎”。 风调雨顺的时候,大家吃香喝辣;万一碰上个极端天气,主产区减产了,或者国际上粮食紧缺,这些原本荒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就能顶上去救命。 而且现在这米也在慢慢“进化”。虽说口感差点,但因为它生长环境特殊,硒含量高,营养价值倒是不赖。 种出来的颜色也是五花八门,红的、紫的、黑的都有,那款“海红香米”颜色跟胭脂似的,看着还挺喜庆。 更现实的是,这东西确实能帮农民挣钱。在以前啥也长不出来的盐碱地,现在能打出粮食,配套的农机、物流都跟着动起来了,新疆那边好些年轻人都因此愿意回乡创业。 甚至这技术都出口到了国外,连阿富汗的戈壁滩上都种上了我们的海水稻。这就好比以色列在沙漠里用滴灌技术种小麦,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咱这也是在给世界农业难题打样。 说到底,国家大力推这个,看重的不是它有多好吃,而是它的“本事”。把不能用的地变成粮仓,给我们的饭碗加上一道双保险。 以后要是再在超市看到这种得泡半天才能吃的米,别急着嫌弃,这每一粒硬邦邦的米里,其实都藏着我们应对未来的底气。 信息源:《昔日盐碱地 今朝丰收田》兵团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