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各地网红街区推陈出新,商业换血本是活力密码。然而,老旧城区改造中,商业迭代之快、建筑安全之稳,二者矛盾日益彰显。
网红街区、潮流地标,店铺易主频繁,装修追求快速。为早点开店回本,店铺业主会把压力转移给装修团队,行业内形成7天或15天全部装好的宣传概念。但公共建筑装修基本都是混合交叉作业。店铺内,可腾挪空间并不大,“螺蛳壳里做道场”,工人们干起活来像“打仗”,今天一个样、明天换个样,安全隐患容易被遮蔽。
伴随老旧建筑经历装修次数日多,安全隐患也越埋越多。毕竟,后来的“接盘者”多数不太有动力出资去做结构性的加固维护。甚至,如果遇上没有正统建筑结构设计师的装修团队,那么,结构荷载问题或许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虽然施工期间,街道会审查图纸,城管也时常巡查,但他们更多查看的是外立面和围挡情况,现场有无灭火器、整体卫生环境,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等作业安全。老旧建筑装修,难免陷入“看似有人管,实则无人懂”的尴尬境地。
老旧建筑焕新不应是一场急功近利的“速度竞赛”,而是一次次兼顾商业活力、建筑安全的平衡艺术。对商户而言,应当建立改造准入制,建筑施工前必须做安全评估,防患于未然。公共建筑装修不可简单视为粉刷墙面的“化妆”,须得做好复杂“针灸”的绣花功夫。
监管层面,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由规划、住建、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事前审批—事中监理—事后追责”的全流程监管闭环。借鉴北京老城经验,将文物、历史建筑以及老旧建筑,纳入社区网格化巡查体系,鼓励街区商铺业主、周边居民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巡护与上报隐患。
网红街区的商业迭代,绝不能以建筑安全为代价。流量再红,红不过安全红线;商机再火,火不过人命关天。
城市更新,既要繁华,更要安全。网红街区的生命力,不在一时的打卡热度,而在长久的安全守护。唯有把安全刻进商业迭代的每一步,才能让城市烟火气温暖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