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逊集团在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你的出行喝水都被外人拿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坐公交、喝汽水这样的日常,背后都藏着一家外国集团的垄断之手。 看似便利的城市服务,实则是外人对中国经济的变相掌控,民族资本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1923年,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在上海注册,沙逊集团是背后关键力量。 之前有英国人尝试开公交,因开支高没能坚持,而沙逊集团不仅有足够资本,还拿到了租界工部局的经营特权。 这种特权不是谁都能拿到,本质就是排斥中国资本,给自己铺路。 公司成立后先开通了外滩到静安寺路的线路,起初只有六辆公交车。 本来以为会慢慢发展,没想到扩张速度很快,后来线路增加到十几条,车辆也从二十辆涨到近两百辆。 乘客数量更是逐年攀升,到1941年一年就有八千多万人次乘坐,垄断了公共租界的公交业务。 控制了公交还不够,沙逊集团又盯上了英商电车公司。 通过收购股票,即便持股比例不算特别高,也成功挤进董事会,拿到了实际话语权。 这种操作挺常见,本来以为持股多才能掌权,后来发现沙逊靠董事会席位照样说了算。 出行被控制,日常喝的饮料也没能逃过。 上海啤酒公司和正广和这两家知名企业,都被沙逊集团渗透。 前者被完全掌控,经理工资都要沙逊批准,后者虽持股不多,但董事会里有沙逊的人,决策都要受影响。 能撑起这么大的垄断版图,沙逊集团靠的是专门的金融体系。 旗下有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从其他外资银行低息借钱,再高息贷给自家企业,还在外汇市场投机获利。 这套资金运作让集团实力越来越强,当时民族资本比如荣宗敬、刘鸿生的企业,根本没法与之匹敌。 货运仓储领域,沙逊通过投资会德丰,间接控制了茂泰洋行。 这家洋行手里有几十辆卡车、拖船和十几座仓库,虹口一带的码头业务几乎被它包圆,其他企业想分一杯羹难如登天。 沙逊集团的布局确实让上海的交通、工业看起来有了现代化样子,但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掠夺。 大量利润被集团通过再投资、股票抛售等方式转移,民族资本在这些领域寸步难行,根本没有发展空间。 沙逊集团在上海的垄断,本质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缩影。 所谓的商业扩张,靠的是特权和资本优势,而非公平竞争。 中国的财富被外人大量攫取,民族经济被严重压制,这也是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经济主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有自主掌控的经济体系,再繁华的城市也只是别人的获利工具。 如今回看,那些被垄断的岁月,既是教训也是动力,让我们更明白民族经济独立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