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呵护青山绿水黔东南州环境资源审判有温度

初冬,雷公山腹地,一片片古木在法治的守护下愈发苍翠。今年全国生态日期间,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黔东南环境资源审判绿皮书(2023-2024)》显示,2023年以来,全州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794件。

数据背后,是黔东南州以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古树名木保护是该州环境司法的一大亮点,2023年4月,雷山县人民法院发出全国首份《古树救治令》,让剑河县南哨村的一株命悬一线的“古楠木王”重获生机。2023年至今,黔东南州法院审结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22件39人,通过创新保护方式,让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司法润泽,护美生态;司法温度,则彰显为民情怀。为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双赢,该州用司法温度让“破坏者”变成“守护者”。全州建立139个补植复绿基地,2096件案件的当事人共缴纳1.06亿元修复费修复生态。

“我们不能就案办案,要考虑到案件背后的民生问题。”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欧阳樟的一席话,道出环境司法的为民情怀。在审理非法捕捞案件时,法官发现一些渔民是因生计困难而违法,于是推动政府出台帮扶政策,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看着鱼儿又回来了,才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锦屏县三板溪水库护渔员李连坤曾是捕鱼人,后又在水库搭建网箱养鱼,“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在当地相关部门帮助下,他转变成护渔人。他的经历,正是黔东南州法院创新“护渔令”制度的生动体现。

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到清水江流域,从传统村落古建筑群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随着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深入推进,黔东南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苍翠林海与碧波清流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2023年至今,全州法院1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1件案例被编入人民法院案例库,5件案例分别入选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巡河护渔令》让捕鱼人变护渔人

“大哥,钓鱼娱乐可以,一人一钩一竿一钓,按要求来哈。”11月14日,黔东南州剑河县清水江流域,护渔巡河队成员邰某祥正根据相关要求,查看是否有人非法捕捞,同时开展法治宣传,加强钓鱼人员法治意识。

2021年至2023年,邰某祥曾因参与清水江流域使用禁用渔具多层刺网、撒网、地笼网、电鱼机等方法非法捕捞水产品出售,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今年7月10日,雷山县法院对这起涉及40人的刑事附带民事非法捕捞案公开宣判,邰某祥造成生物资源损害严重,按照贵州农林渔业标准“损害多少补多少”,本当履行生态补偿义务增殖放流58万元。

“生态补偿58万元,我哪给得起呀!”邰某祥表示,以前只想着捕鱼能挣钱,从未意识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他常年都以务农为生,根本承担不起高额的生态补偿。

好在2024年雷山县法院创新推出科学水体保护新模式,即对水生环境生态链达到正循环的清水江施秉、剑河流域,可组织当事人形成护渔队巡河护渔。同时基于平衡“依法公平公正审理案件”与“被告人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向涉案人员发出《巡河护渔令》,组织涉案人员定期开展联合巡护,以劳务代偿的方式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

“我要巡河127个月,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邰某祥表示,这不仅为自己减轻经济负担,也真正让自己从“捕鱼人”变为“护渔人”。

《巡河护渔令》让清水江流域的“破坏者”转变成“守护者”,经济困难的涉案人员,通过公益巡河、公益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代偿生态破坏处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到了惩治犯罪和生态功能恢复性补偿的双重功效。

多方合力为古树名木“撑腰”

“当上‘小树长’才知道不光我们在护树,法院的叔叔阿姨也在用法律为古树‘撑腰’。”11月15日,黔东南州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的古樟树下,锦屏县城关三小学生龙瑞皙举着护树研学手册,跟同伴分享新收获。

此前,在此开展的古树名木保护活动中,锦屏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的“古树受侵害司法维权”案例,成了最受学生家庭欢迎的亲子学习环节。

热闹的古树名木保护研学活动背后,是黔东南州司法力量与行政部门的协同守护。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以审理“盗割古楠木王环境公益诉讼案”为契机,发出古树救治令,联合多方制定修复方案,设立“古大珍稀树木保护警示基地”“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向有关部门制发司法建议案例,以一案办理促一域之治的创新实践护好古树名木。

锦屏县法院以“1+1”主题活动,推动“小林长”“小树长”参与巡护古树名木,联合县林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涉古树名木保护联动机制,全程提供法律支持,并开通涉古树案件快速响应通道,对非法移植、损坏古树的行为提前介入,同步建立古树司法保护档案,将全县1240株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与司法保障挂钩,实现了“一树有管护、侵权有追责”。

司法护航之外,该州还同步收紧配套保护网。全州2.7万余株挂牌古树名木中,绝大多数已明确“村集体兜底、个人管护、单位负责、林业站专职”的四级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2.68万份,覆盖率达96.7%。

司法碳汇跨省协作尝甜头

“原先大家多砍树烧火或卖木头,但现在大家意识到护绿青山就是护美家园,山林产生的新鲜空气还能卖钱。”初冬,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晨雾笼罩,护林员杨刚收拾妥当,一头扎进林子里。

杨刚所说的新鲜空气能卖钱,即碳汇交易。地处雷公山腹地的黄里村,全村林地1.7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超75%。2022年7月,经雷山县人民法院牵线搭桥,15户林农将176.7亩森林入股茶企,2023年1月共获1.2万元分红,让村民实实在在看到“护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2023年10月,黔东南州法院、雷山县法院联合推动主办的“广东顺德、贵州雷山‘司法碳汇跨省协作’企业认购碳汇签约仪式”在黄里村举行,黄里村60户林农代表与广东的一家企业达成全国首例“司法碳汇跨省协作”企业认购协议,按每亩每年碳汇量作价60元,认购黄里村森林碳汇1000亩。2024年2月,60户村民集中领取首批碳汇认购款共6万元。

“碳汇交易除了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还让保护生态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驻村第一书记吴华珊说,村里已把森林资源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形成“护林增汇—增汇增收”的良性循环。目前,村里23名护林员分片巡护、合力守护这片让大家引以为傲的“绿色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