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宣布了 11月26日,美国内政部正式宣布,将从2026年起对外国游客实行新的国家公园票价政策,简单说就是“美国人优惠,外国人涨价”。根据新规,美国居民的年票价格维持在80美元不变,而外国游客的年票价格则飙升至250美元。 这可不是简单涨价,而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同样是逛国家公园,同样是享受自然景观和公共服务,就因为国籍不同,票价直接差了3倍多,任谁看了都得觉得心里不舒服。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政部毫不避讳地将这项政策归类为“美国优先”策略的一部分,直言要把美国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美国纳税人享受价格合理的游览服务。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除了年票,单次入园的附加费更是离谱。美国居民逛黄石、大峡谷这些热门公园,常规门票只要15-20美元,外国游客却要在这基础上多掏100美元。这11个热门公园本就是全球游客赴美必打卡的核心目的地,专门针对外国游客加征“附加费”,本质就是“美国优先”理念下的资源倾斜——把优质自然景观优先留给本国居民,让外国游客为这份“优先权”买单。 就像有网友算的一笔账,一个四口之家自驾去大峡谷,以前35美元就能搞定一辆车的门票,现在外国游客家庭得花435美元,相当于硬生生多掏了400美元,这哪里是门票,简直是“国籍税”。这种按国籍划分的收费鸿沟,正是“美国优先”政策在旅游领域的直接体现,完全无视了国际游客的消费贡献和公平待遇诉求。 更讽刺的是,美国居民每年还能享受10天“爱国免费日”,不管是本地游客还是美国公民,都能免费入园,可外国游客在这些日子里照样得全额缴费。以往面向所有游客的免费福利,如今变成了美国居民的“专属特权”,进一步坐实了政策背后“美国优先”的核心逻辑——优先保障本国公民的权益,将外国游客排除在普惠政策之外。 美国内政部给出的理由倒是挺冠冕堂皇,说涨价是为了给国家公园的维护筹款,比如修缮步道、更新环保设施、优化游客服务这些。确实,美国国家公园的运营压力不小,去年63座公园接待了近3亿人次,创了历史新高,旺季拥堵、设施磨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这项政策的出台,最早可追溯到特朗普政府的行政令,当时就明确要求内政部研究提高外国游客票价,确保美国居民享有优先游览权。 但这个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显然很多人都不买账。外国游客本来就为美国旅游业贡献了巨额收入,往返机票、酒店住宿、餐饮消费、当地购物,哪一样不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23年国际游客给美国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1900亿美元,直接带动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现在连逛个公共公园都要被“额外收费”,难免让人觉得是在“卸磨杀驴”。所谓“让国际游客贡献应尽份额”,不过是“美国优先”包装下的借口,本质是把公园维护的成本转嫁给外国游客,而让本国纳税人坐享其成。 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打算赴美旅游的普通人和相关从业者。欧洲、亚洲的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预警,新规会让赴美旅游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家庭可能会转而选择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有优质自然景观且定价公平的目的地。“美国优先”的定价模式看似保护了本国居民利益,实则可能反噬自身旅游业,让依赖国际游客的小镇经济陷入困境。 也有少数人支持这个政策,觉得热门景区生态压力大,涨价能限流,而且美国纳税人享受优惠合情合理。但更多人觉得,国家公园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瑰宝,用国籍划分票价,既破坏了旅游公平性,也让“美国优先”变成了“美国排他”,严重损害了美国一直标榜的“自由平等”形象。 其实“差别定价”在全球并不少见,但大多基于年龄、学生身份等合理维度,像美国这样直接按国籍划分且涨幅达3倍的情况,确实罕见。如果真为了维护公园,完全可以采取适度上调全体游客票价、阶梯定价等更公平的方式,而不是借着“美国优先”的名义搞价格歧视。 说到底,这种“内外有别”的票价政策根本站不住脚!国家公园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共享的自然财富,用国籍设门槛、搞价格歧视,本质上就是狭隘的保护主义。外国游客已经为美国经济做了足够多的贡献,现在还要被额外“收割”,既寒了游客的心,也会砸了美国旅游业的招牌。真要解决公园维护问题,应该靠透明的资金管理和合理的全民定价,而不是借着“美国优先”的旗号欺负外国游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