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西汉初年,太子刘启下棋,忽然抄起金属棋盘,往吴王世子刘贤的天灵盖砸下去。现场如同

西汉初年,太子刘启下棋,忽然抄起金属棋盘,往吴王世子刘贤的天灵盖砸下去。现场如同西瓜开瓢,刘贤立时殒命。 然而这一砸,不仅断送了刘贤的性命,更掀起了震动西汉的七国之乱。 “悔棋?你也配当吴国世子!”刘启怒目圆睁,手中的棋子捏得咯咯响。 而刘贤也不示弱,一口饮尽杯中酒:“你是太子就能耍无赖?” 他们的棋局是当时流行的六博棋,当时的赌注已加到百金。 而此时的刘贤连输三局,眼瞅着这局又要输,于是便想撤回一步的昏招。 当时两人都年轻气盛,一个是从小被捧在手心的太子,一个是在吴地要风得风的世子,谁也不肯先低头。 争执中,刘贤一句“你这太子之位不过是哥哥们早死捡来的”彻底激怒了刘启。 随着青铜棋盘在空中划出一道寒光,伴随着骨裂声,刘贤倒地不起。 这个刘启是汉文帝第四子,他原本与太子之位无缘。 但命运弄人,由于她的三位兄长相继早逝,而他意外的捡了个皇位。 而在皇宫长大的刘启,下棋从未输过,不是他棋艺多高超,而是没人敢赢太子。 毕竟小命要紧,输赢无所谓啦。 这个刘贤则不同。 他是吴王刘濞的嫡子,那吴国富甲一方,铜矿盐田遍野,连百姓徭役都由王府代出代役。 在这个独立王国里,刘贤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当时汉文帝为安抚诸侯王,常召诸侯子弟入京。 而刘贤这次来长安,本是例行朝见,却不想成了不归路。 两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相似的成长环境,相似的傲慢性格,注定难以和平相处。 六博棋是当时流行的棋类,规则复杂且带有赌博性质。 与靠谋略的围棋不同,六博棋更多依赖运气,而且容易引发争执。 棋盘为木质,棋子多为象牙或玉石制成,而棋盘则常用青铜铸造,沉重而锋利。 宫人后来回忆,那局棋开始时气氛就不对,两人都带着酒气,下棋如用兵,杀得眼红。 当刘贤要求悔棋时,刘启冷笑:“落子无悔,吴国人都这么没规矩吗?” 正是这句话点燃了导火索。 刘贤反唇相讥:“长安的规矩就是耍赖?” 争执升级时,侍卫官欲上前劝解,被刘启呵退:“本太子的事,轮不到你们管!” 而这一刻,他已不是在下棋,而是在捍卫太子威严。 气急败坏再加输不起的太子,恼羞成怒的抄起金属棋盘,往吴王世子刘贤的天灵盖砸下去。 而青铜棋盘边缘锋利,砸下去时,刘贤的额骨瞬间塌陷。 当时整个现场鸦雀无声,只有血滴落在棋盘上的滴答声。 清醒过后的刘启瞬间呆立当场,他没想到会闹出人命。 而刘贤的随从跪地哭号,此时整个东宫乱作一团。 紧接着汉文帝闻讯赶来,看见这一幕那也是恨铁不成钢,当众杖责刘启三十棍。 但人死不能复生,再多的惩罚也挽不回刘贤的性命。 而吴王刘濞得知噩耗,站在儿子棺前一言不发。 当汉文帝提议将灵柩送回吴国安葬时,他冷冷地说:“既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吧。” 而这句话里,藏着刻骨的恨意。 之后刘贤被葬在长安郊外,刘濞甚至没有前来送别。 回到吴国后,这位诸侯王不再进京朝见,称病推辞了所有皇帝的召见。 其实刘濞早有反意。 史载刘邦在位时,相士就说他面带反相。 而刘邦曾告诫:“五十年后东南有乱,莫非是你?” 然而当时年轻的刘濞磕头如捣蒜,连称不敢。 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新仇旧怨一起涌上心头。 当时吴国富庶,拥有铜矿盐田,可私铸钱币,免收赋税,实力不逊中央。 于是刘濞开始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就在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即位第三年,采纳晁错建议推行削藩政策。 当削夺吴国豫章、会稽两郡的诏书送到时,62岁的刘濞终于起兵。 他联合楚、赵等六国,打出“诛晁错、清君侧”旗号,二十万大军直指长安。 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危机时刻,汉景帝误信袁盎之言,诛杀晁错以求和平。 但刘濞早已不满足于杀一个晁错,他自称东帝,要与汉廷分庭抗礼。 太尉周亚夫临危受命,采取迂回战术,断叛军粮道。 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平定,刘濞兵败被杀。 而这场震动西汉的叛乱,起因竟是一局棋。 虽然刘启后来成为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在位期间延续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富足。 但年轻时这场冲动,让他付出了巨大代价。 权力需要约束,冲动需要克制,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 一盘棋的胜负本可一笑置之,却因双方的身份特殊,最终演变成一场战争。 权力需要约束,冲动需要克制,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 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南侧的顺和集,传说有刘濞的墓葬。 当地老人至今还流传着“埋头集”的传说,指刘濞头颅埋葬于此。 而两千多年前那场血案的发生地长安东宫,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只有考古出土的六博棋盘,还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往事。 一局棋,两条命,七国乱,权力的游戏里,没有真正的赢家。 刘启虽平定叛乱,巩固皇权,但午夜梦回,是否还会想起那个被棋盘夺去生命的堂兄? 历史没有答案,只留下这沉痛的一页。 主要信源:(《汉书》《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