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湘西会战150个鬼子各身绑上百斤炸药,紧贴武冈城墙拉响导火索,城墙倾圮,千余日军发起猛攻。军长施中诚令74军集中卡宾枪、汤姆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疾向缺口狂扫。 施中诚1898年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普通农家,早年丧父后投奔山东的伯父施从滨。那位伯父是北洋军的高级军官,对他影响挺大,让他从小就对军营生活感兴趣。1920年,他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学了三年军事知识,毕业后直接在伯父部队里当见习排长。从基层干起,他一步步熟悉部队管理,很快就升到排长、连长。那些年,他主要负责日常训练和守备任务,慢慢积累经验。到1926年,他已经当上团长,指挥士兵搞射击和行军演练。那时候北伐战争打响,他跟着部队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烟台警备司令,管着港口安全,检查船只进出,确保秩序稳定。 施中诚的军旅路子走得稳扎稳打,1933年升为陆军第57师169旅少将旅长。那时候抗日战争还没全面爆发,但他已经带队参加了一些小规模冲突。1937年淞沪会战开打,他率部投入战场,部队在江边阵地阻击日军进攻。士兵们用步枪和高射机枪反击,炮火密集下坚持阵地。接着是南京保卫战,他指挥部下在城外布防,尽管最后撤退,但那段经历让他对日军战术有了更深了解。战后,他留在57师,继续升迁,1938年当上中将师长,参与兰封会战,部队在平原上设防,挡住日军推进。 1939年,施中诚的57师编入王耀武的74军,他升为副军长,还兼任独山师管区司令。74军是支精锐部队,番号里有“三五”,意思是三个师五个旅,战斗力强。他负责协调师级作战,参与南昌会战,在丛林地带组织防御。1941年,王耀武推荐他当100军军长,那时候74军副军长位置空出来,但他调走后继续关注老部队。1943年,他回到74军,任军长,指挥部队在鄂西会战中作战。部队在那场战斗中表现突出,击退日军多次进攻,巩固了防线。 1944年,施中诚正式调升74军中将军长,正赶上豫湘桂战场形势紧张。他率部阻击日军大举进攻,在山地间布设阵地,士兵埋地雷,用迫击炮还击。那年冬天,部队参加常德会战,重创日军先头部队。次年春天,74军移防湘西,准备应对日军新攻势。士兵们加固工事,储备弹药,确保后勤跟上。施中诚作为军长,亲自检查阵地部署,确保每个师都分工明确。这支部队从组建起就经历了多场大战,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抗日战场上的骨干力量。 湘西会战是抗日战争后期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45年4月到6月间。中国军队第四方面军下辖74军、100军等部队,总兵力约10万,对阵日军第20军,包括116师团、68师团等,兵力也差不多10万。日军想抢占芷江机场,突破雪峰山防线,向东突围。中国军队则以雪峰山为依托,设多道防线阻击。会战从4月9日开始,日军从邵阳方向推进,目标直指武冈和新宁等地。74军负责雪峰山东麓防御,施中诚指挥部队在武冈一带布防。 武冈作为要冲,城墙坚固,高约10米,用糯米和三合土筑成,能抗炮击。74军58师师长蔡仁杰负责守卫,在城内外设三道阵地,第一道在外壕,第二道在城墙,第三道在内城。士兵挖掘壕沟,堆沙袋,架机枪窝。日军116师团逼近时,已是4月底,他们用炮火轰击城墙,但效果有限。接着,日军派出150名士兵,每人背百斤炸药,贴墙根引爆。爆炸崩塌北段城墙,缺口宽数米,日军上千士兵随即冲锋,试图扩大突破。 施中诚下令74军集中火力反击,士兵用卡宾枪和汤姆机枪扫射缺口。汤姆机枪射速快,适合近距离压制。火焰喷射器也派上用场,二连喷火兵瞄准敌群喷射火柱,烧毁一片日军。预备队上阵,包括地方武装,用土造抬枪和步枪支援。战斗持续到深夜,日军多次冲击都被挡住。缺口前尸体堆积,血水渗土。清晨,日军势头减弱,后撤。74军三营原120人,只剩47人,枪管损毁严重。 会战中,中国军队采用分割包围战术,74军和100军从侧翼反击,日军补给线被切断。5月中旬,日军在武冈、新宁一线受重创,损失上万。6月初,中国军队全线反攻,日军向东溃退。94军追击,封锁南部。会战以中国胜利结束,日军损失约3万,中国军队伤亡2万多。这场胜仗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尾声,芷江机场保住,美军轰炸机继续支援。 湘西会战后,中国军队收复失地,缴获日军武器。74军击毙大量敌兵,自身付出代价。施中诚继续指挥部队,直至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部队开赴衡阳接受日军投降,士兵押解俘虏,收缴步枪和弹药。1946年春,74军驻防南京,施中诚任警备司令,负责城市安全。部队整编为整编74师,番号变化,但骨干仍在。 战后,施中诚留在国民党军,参与军事调整。1949年大陆形势变,他随军去台湾,携带文件和武器。抵达后,住在台北,过平静日子,偶尔看望旧部。士兵在操场操练,他从旁观察。晚年身体衰弱,用拐杖走路。1974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77岁。葬礼上,旧部致敬,摆花圈,鸣礼炮。他的军旅记录留在抗日史册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