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你们知道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时候一条情报比千军万马还管用!1932年,鄂豫皖苏区至少收到了三份来自不同渠道的军事情报,这些情报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还间接促成了后来影响深远的"汉中密约"。你们猜,这些情报是怎么传递到红军手中的?这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先说说这三份情报吧。第一份是从佐尔格开始,经过陈翰笙、宋庆龄,再到上海中共机关,最后传到鄂豫皖苏区;第二份是惠东升通过徐强、李云、老傅等人辗转传递;第三份则是刘景武→谢甫生→上海中央军委→鄂豫皖苏区。这些情报网络,简直就是当时最神秘的"地下快递"!

红四方面军收到这些情报后,审时度势,决定带着2万多人向西撤退,一路转战,最后在陕西入川,创建了川陕根据地。这一步棋,可以说是高明得很啊!
话说回来,红军落脚川北陕南后,急需两方面的帮助:一是与杨虎城十七路军搞好关系,解除北面后顾之忧;二是打破封锁,解决物资困难。于是,上海中央局军委决定和十七路军建立联系。
这个任务可不简单啊!在此之前,中共陕西省各级组织先后派遣张含辉、杨珊、王夑、李楷等人由陕入川与红四方面军联系,结果这些人全都下落不明。你们说,这任务有多危险?
后来,在宋琦云的牵线下,上海中央局军委王世英的下线王佑民与武志平相识,三人一起相谈时,王佑民向武志平转达了党的指示。武志平后来回忆说:"王佑民还对我说,工作任务艰苦重大,必须主动、灵活、积极,并谓我由他单线领导,约定了接头暗号和秘密联系的方法等。"随后,王佑民又介绍武志平正式入党。
说到武志平,这个人可不简单啊!他后来成为促成十七路军出使红四方面军洽谈"秘密合作"的关键人物。而这背后,还有一位"西北民盟领袖"杜斌丞的功劳。
杜斌丞和杜重远,一个以"大西北主义"影响杨虎城,一个以"虹桥对"说动张学良,才有了后来"联共反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仅此一项,"两杜"已足以在历史中名垂千古。
杜斌丞早在担任榆林中学校长时,李大钊就推荐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人到校任教,这些人后来成为"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中共陕西组织的创建者"。榆林中学的学生谢子长、刘志丹、高岗等人更是如雷贯耳,他们与杜斌丞的关系简直情同家人、亲如父子。
李子洲也是个有远见的共产党人,他在1929年病逝狱中前曾说:"江西乃四战之地,不能久守,共产党若要成功,非占据陕北不可,因陕北在历史上具备了武装割据的优越条件..."后来的历史,完全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杨虎城落难陕北榆林时,杜斌丞帮他搞好与井岳秀的关系,还介绍魏野畴与其相识,使杨虎城渐渐有了虎势虎威。后来杨虎城叛冯投蒋、入陕主政后,对杜斌丞的建言可谓无不计从。杜斌丞虽身在杨虎城身边,心却在共产党这边,他曾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要站在长线上(共产党),不要站在短线上(国民党)",一生还营救过无数共产党人...
那么,杜斌丞是怎么说服杨虎城与红军联络的呢?这可是有讲究的!站在杨虎城的角度分析利弊、权衡得失,这才是关键。
杨虎城也是个有野心的地方军阀,他想问鼎中原,暗中积蓄力量,还容纳了大量共产党员。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后,蒋介石将驻汉中的胡宗南部队和驻天水的孙蔚如部队进行换防,又命令孙蔚如和四川的刘湘、田颂尧等部围攻红四方面军,胡宗南则在旁监视。这么明显的"渔翁得利、黄雀在后"的布局,杨虎城、孙蔚如等人岂能看不明白?
十七路军与红军战则两败、和则双赢的道理,杨虎城经杜斌丞一点就通。杜斌丞又因势利导,建议把与红军议和纳入到"大西北主义"的战略框架中,以此来达到十七路军趋吉避凶、逢凶化吉的目的。

杨虎城完全同意杜斌丞的建议,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