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尖锐的问题,充满预设立场的问题,本质上甚至有失公允的问题。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提出这个问题:伊萨克究竟是不是英超"水货之城"里最登峰造极的那一个?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肯定答案。种种迹象表明,这次转会成为完美汇聚所有水货特质的典型案例——它不仅碾压了前辈,更让后来者难以企及这种"高度"。

若要列举造就水货的要素,这次转会堪称集大成者。起点自然是那笔惊世骇俗的转会费。虽然按规定我们必须声明"球员本人无法决定身价",但天价转会永远伴随着沦为沉重包袱的天然风险。
这场旷日持久的转会拉锯战更是放大了所有问题。拖得越久,转会的象征意义就越重大,利物浦就越不能功亏一篑,最终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交易——无论要付出多大成本。
但"代价"与"成本"实则不同,不是吗?代价是令人瞠目的九位数转会费,成本则是因此被搁置的球队建设。为了炫技式地打压纽卡、挖走其当家球星,红军几乎耗尽了所有精力,直到转会窗最后时刻才慌慌张张地开始处理更紧迫的任务——重整那条老化且人手不足的后防线。

更致命的是,作为早已在英超证明过自己的球员,伊萨克根本不会被给予任何适应期。所有这些因素交织成了致命的组合。
利物浦签下伊萨克堪称奢侈的挥霍,纯粹彰显财力的炫技,无论从财务还是竞技角度都难以自洽——尽管当时我们都沉醉于转会的轰动效应。即便他表现"尚可",这依然是笔糟糕交易。
从更宏观角度看,伊萨克甚至不需要表现糟糕就能坐实水货之名。假设他在安菲尔德渐入佳境后能打进四五粒英超进球,这仍不足以弥补因忽视其他位置而给球队整体带来的伤害。
当利物浦孤注一掷地展开这场日后被证明灾难性误判的追逐时,他们早已通过维尔茨和埃基蒂克的引援加强了锋线。后者尤其关键——在签下埃基蒂克后仍追求伊萨克显得多此一举,当时舆论戏称红军完成了对纽卡的双重打击:既挖走核心,又提前签好了替代者。

这正是将伊萨克钉上历史水货榜的关键:利物浦根本不需要一个表现合格的伊萨克。他们家里早已有个"平替版伊萨克"埃基蒂克。事后诸葛亮来看,考虑到红军为达成交易所做的牺牲,伊萨克必须拿出惊为天人的表现才能勉强值回票价。
而他实际表现呢?并非惊为天人,并非尚可,并非差强人意,甚至不是略有失望。用专业术语来说,简直一塌糊涂。
当他上场时,利物浦反而变得更强。这不仅体现在"有格伊无伊萨克比有伊萨克无格伊更有用"的对比中,即便与队内现有球员相比也是如此。

伊萨克不仅让红军当下的表现大打折扣,更让球队错失了将资源投入他处可能创造的更大价值。这本是个需要惊人输出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的引援,实际贡献却连免签球员都不如。
结果?卫冕希望早早破灭,球队竟沦落至积分榜下半区,连曼联和热刺都排在前面。综合实际成本、机会成本、预期值与实际产出来看,我们正目睹一桩几乎无法被超越的悲剧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