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欧洲
专家敲警钟,全球车企遭遇比2001年更狠的“第二次中国冲击”
专家敲警钟,全球车企遭遇比2001年更狠的“第二次中国冲击”最近纽约时报发了一篇文章,专家大卫奥托和大卫汉森明确指出,全球车企面临“中国的第二次冲击”,而且比上一次冲击可要猛多了。这次影响的不光是产业层面,连科技层面都被彻底撼动。第一次冲击来自于1999年到2007年,当时中国依靠劳动力优势抢了纺织,家具等低端市场,而这次冲击则是从2023年开始起步。从2023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便迅速腾飞,从以前的缓慢上升到现在骤然爬坡,直接打的一大堆国外车企抬不起头来。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占全球58%,远超欧洲和美国总和,中国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达到18%,已经主宰了整个市场。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从2023年起,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份额超过60%,彻底改写了全球电池产业格局。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占据了37.9%的市场份额,比亚迪占据了17.8%的市场份额,这两家就占动力电池55.7%的份额,成为了妥妥的行业巨头。而我们的成功绝非偶然,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最终实现了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转变。最令老外担忧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已不再满足于本土市场发力,在海外扩张的速度令人惊讶。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47万辆,增长了130%,超过去年全年总量。欧洲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高地,已成为中国车企证明自己实力的舞台。中国车企在欧洲每多卖出一辆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就少一辆,现在特斯拉已连续7个月在欧洲注册量下滑,但比亚迪却猛增两倍以上。中国车企依托的就是全产业链的优势,中国掌控有电池,关键矿产供应链,2023年钴,镍等5种矿石精炼占全球比例全部超过50%。这让美国专家极为担忧,以前美国有64项高科技技术领先,现在中国已超越了57项,美国工业皇冠上的珠子已经快被我们薅秃噜了。目前的全球产业正在迎来一场由中国主导的电能化智能化革命,这一次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20年前的第一次中国冲击。更令西方担忧的是,如果说第一次冲击是在西方默认下出现的话,那么第二次中国冲击他们没有办法阻止,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之前的阵地被我们逐渐夺走。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
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10月8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德媒表示,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奖从来就不是“实时新闻”,而是“历史回顾”。就说咱们的屠呦呦先生,1972年就从青蒿里提炼出了抗疟药,救了全球上亿人的命,可直到2015年才拿到诺贝尔奖,这中间隔了整整43年。再看看国外的例子,青霉素1928年就被发现了,到1945年才获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2012年就有突破,2020年才拿奖。你想啊,现在评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成果,怎么可能反映今天的水平?中国科研真正发力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现在没拿奖太正常了,等个二三十年,说不定咱们的诺奖会扎堆来。别光说滞后性,咱们得拿真本事说话。这些年中国在科研上砸的真金白银可不是闹着玩的,2024年研发经费占GDP都到2.68%了,占全球份额的20.1%,稳居世界第二,跟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可能有人听不懂这些数字,直白点说,就是咱们每年花在搞研究上的钱,比绝大多数国家全年的GDP都多,而且还在年年涨。钱花在哪了?花在了人身上,中国的研发人员数量早就是世界第一了,STEM毕业生占比也是全球最高的,这么多聪明人埋头干活,能不出成果吗?再看实打实的产出,2023年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了14227篇论文,占了全世界的27.7%,妥妥的世界第一。更关键的是质量,热点论文数量占了全球48.4%,比美国还多不少,这意味着咱们的研究都是现在全球科学家最关注的前沿方向。以前总有人说中国论文“数量多质量差”,现在这话没人敢说了,因为咱们的国际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第一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材料科学、工程技术这些7个学科的被引次数直接冲到了世界第一。这些数据可能还是有点虚,咱们说点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子通信听过吧?当年“墨子号”卫星就让世界惊艳了,现在更厉害,中国科大搞出了“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以前“墨子号”的载荷得几百公斤,现在23公斤就搞定了,成本降了十倍,密钥生成速度却快了好几倍,以前要等好几天,现在过一遍轨道就能成码。地面站更神,从13吨的大家伙变成了100公斤以内的小设备,山区、高原都能放,以后咱们的通信想被偷听都难。欧洲现在到处组团来学咱们的量子技术,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还有治病救人的本事,以前癌症晚期基本就没辙了,现在中国的CAR-T疗法能救不少人。南京传奇生物的卡卫荻,2024年卖了9.63亿美元,占了全球CAR-T市场的五分之一还多,美国、日本、欧洲都在用这个药。更牛的是南京驯鹿生物的福可苏,这是咱们完全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对难治性骨髓瘤的缓解率高达96%,香港的患者专门用这个药治病,从抽血样到拿到药,几个小时就搞定了。现在全球12款CAR-T产品,中国就占了6款,以前都是咱们买国外的天价药,现在轮到他们来求咱们的药了,这变化多大啊!可能有人会说,美国研发投入还是比咱们多。没错,2021年美国研发投入8060亿美元,确实是第一,但咱们的增速快啊,2012年到2024年,国家创新指数从第20名冲到了第10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美国这几年的研究出版率都开始下降了,而咱们还在往上冲,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稳居世界第二,顶尖科研机构数量也是世界第二。这哪是追不上,分明是在超车!德媒说中国正在成为欧洲学习的对象,这话一点不假。他们看得到中国的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多,看得到中国的论文和专利塞满了国际期刊,看得到中国的量子卫星、CAR-T疗法、高铁、5G技术一个个跑到了世界前面。诺奖评委可能还在翻几十年前的旧资料,但真正搞科研的人都明白,现在的科研中心正在往中国挪。所以说,别再盯着诺奖名单叹气了。屠呦呦先生的奖是对过去的肯定,而现在的中国科研,早就不是靠一枚诺奖来证明价值了。那些正在实验室里冒出来的新成果,那些已经走进生活的新技术,那些让外国人眼红的硬实力,才是中国科研真正的样子。咱们现在的努力,都是给几十年后的诺奖评委留作业呢,等着瞧,未来的诺奖榜单上,中国人的名字只会越来越多!
欧美至今没明白,中国科技大爆发为何这么多?原因就在电力上 2004年那会儿,
欧美至今没明白,中国科技大爆发为何这么多?原因就在电力上2004年那会儿,中国76%的煤炭和90%的太阳能都集中在西部,可70%的用电需求却涌向了东部,当时国家电网的“一把手”刘振亚提出了个疯狂的想法:建条“电力高速公路”,用特高压技术把西部的电直接送到东部去。这想法一开始被不少人质疑:现有的500千伏电网不是够用吗?干嘛非要冒险搞特高压?但中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到2025年,中国已经建成了35个特高压工程,线路总长4.8万公里,差不多能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这条“电力高速公路”的厉害之处,在2025年西葡大停电的时候显露无遗,当时欧洲因为电网老化,40%的线路都超期服役了,风光电并网也受阻。而中国的特高压网络呢,损耗率只有1.5%,青海的光伏电力能直接送到东部的数据中心,内蒙古的风电能送到东北的工业基地。2024年,北京怀柔的JF-22超高速风洞令人瞩目。单次测试耗电达541万度,约为500户家庭一年用电量。反观美国同类风洞,因电力供应不稳,年均测试时长仅为中国的60%。2024年,北京怀柔有个JF-22超高速风洞,一次测试就要耗电541万度,相当于5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而美国同类风洞因为电力供应不稳定,年均测试时长只有中国的60%。这种差距在AI领域更明显:训练一个GPT-4级的大模型,一次就要2.4亿度电,在中国,因为清洁电力普及,成本大幅降低;可在美国,马斯克都公开预警说“AI发展要引爆电力危机了”。中国电力结构的清洁化转型也特别有战略意义,到2025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降到了每瓦0.6元,比2015年降了70%多;风电发电效率也通过叶片设计优化提升了5%,单个风电机组一年能省下几千万元成本。这种成本优势直接转化成了科技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企业不用担心电价波动,能持续投入电池技术研发;人工智能企业也能放开算力消耗,结果中国在AI专利数量上占了全球总量的42%。中国电力的崛起,不光是基础设施建得好,更是制度创新和市场活力结合得好,“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通过“揭榜挂帅”“攻关任务制”这些机制,重组了科研院所,组建了国网工研院,在特高压、智能电网这些领域突破了24项重大技术难题。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让10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有载调压开关、±1100千伏直流控制保护设备这些“卡脖子”产品很快就实现了国产化。市场化改革也激活了产业内生动力,到2025年,中国电力市场化程度达到了70%,企业可以通过电力交易平台灵活选择供电方,数据中心、新能源车企这些大用户还能跟发电企业直接签中长期合同,锁定电价成本。这种“稳定预期+市场竞争”的环境,让企业敢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的科技研发,比如有个新能源企业,就是基于十年期低价供电合同,才下决心攻克固态电池技术,最后在2025年实现了量产。欧美至今都没搞明白的中国科技爆发密码,其实就藏在这张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电力网络里,当稳定、廉价、清洁的电力成了基础资源,科技突破就从偶然事件变成了必然结果。但中国也得清醒认识到,电力优势不是永恒的,全球能源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氢能储能、虚拟电厂这些新技术正在重构电力生态。中国要想持续领先,得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别在量子计算、核聚变这些前沿领域被“卡脖子”;二是深化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输出电力标准和技术,而不是光输出设备;三是推动电力和数字技术融合,构建“电力元宇宙”,让电力网络成为智能社会的底层操作系统。当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一年能发3000亿度电,当“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让每座村庄都变成微型电站,中国正用电力当笔,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不只是科技爆发,更是构建一个以清洁电力为底层逻辑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在那里,电力不再是简单的能源,而是连接现在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