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马克龙在G20上甩出一句“可能失去意义”,瞬间点燃全场。 今年的G20本来就不

马克龙在G20上甩出一句“可能失去意义”,瞬间点燃全场。 今年的G20本来就不太平,美国领导缺席,欧美内部拉不齐节奏,全球议题堆成山。大家都在等一个人来打破沉默,结果第一个说重话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 他说:“我们难以共同解决重大危机,G20可能处于一个周期的结束。”话一落地,全场气压瞬间下沉。你听这句话,会觉得他情绪很低。 可你换个角度想,这句话更像是欧洲内部的“真心话泄露”。今年的G20确实不太对劲,尤其是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会上突然“开麦”,直接把G20的尴尬处境甩了出来。 说G20“可能处于一个周期的结束”,这话不是随口一说,也不是情绪化发言,而是一次非常精确的政治表态,甚至可以说,是欧洲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失序的无奈承认。 如果说过去的G20峰会还能勉强维持一个全球协调的表象,那今年的情况显然已经撑不住了。美国领导人没有出席,这不只是一个“缺席的座位”那么简单。 要知道,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是全球议题的主导者,不管是金融、气候、地缘政治还是科技规则,美国说的话往往是会议的“定调”。 今年美国不来,等于直接把方向盘放在了桌上没人接。对于欧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局面,不论是讨论乌克兰问题、全球债务问题,还是气候议题,没有美国参与。 很多关键话题根本谈不下去。马克龙说出那句“我们在这个桌子旁,想解决危机非常困难”,其实就是对这个局面的最真实描述。 现在的问题在于,G20的“协调机制”还剩下多少实际作用?从表面上看,各国代表还是坐在一起,照旧拍照、发表联合声明,但内部的裂痕早就不是秘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议题优先级根本对不上,欧美国家关注的是战争、环境、货币政策,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关心粮食、能源、债务减免。 这种议题错位已经让G20越来越像一个“各说各话”的论坛。而马克龙这一次的发言,更像是一次策略性的“敲钟”。欧洲其实早就对目前的全球机制有很多不满。 但一直碍于内部协调和对外关系的平衡,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上点破。这次马克龙选择在G20上直接说出“可能失去意义”,很明显是准备把话题引向一个更深层的讨论。 如果这个平台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是不是要重新设计一个新的机制?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法国和欧洲对全球秩序变化的焦虑。 别忘了,这几年全球局势一直在变,从疫情到地缘冲突,再到各国国内政局的震荡,传统的大国合作机制被一次次考验。而G20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平台,本应在危机中展现协调能力。 但现实却是效率越来越低。很多会议开完,除了联合声明外几乎没有实际成果,甚至连声明都难产。这种“疲软”的局面,让很多国家都在重新思考。 是否还要继续把G20当成优先平台。马克龙的话,其实就是把这种疑问明面化了。更有意思的是,欧洲内部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 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对外政策上经常出现分歧,尤其是面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上更是各有算盘。在这种情况下,法国选择在G20这个多边场合上“先发声”。 也有争取主导权的意味。毕竟,如果全球机制真要改版,谁先说出问题,谁就可能在未来的话语权中占据先机。 此外,今年G20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空位多”。除了美国缺席,其他几个重要经济体代表也选择了更低调的参与方式。这种“出场率”的下降,其实也说明了各国对G20本身的信心正在减弱。 而这和十年前G20刚刚崛起时候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全球金融危机,让G20成为各国共商对策的核心平台,如今却成了一个被动应对、句句小心的“维稳舞台”。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当前的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多边机制的碎片化、还有各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都在加速这种“机制倦怠”。 马克龙的发言其实也就是对这种趋势的一个公开回应。说G20“可能失去意义”,听起来像是在唱衰,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在逼迫这个平台做出改变。 说到底,G20不是一个天然就能解决问题的地方,它的有效运作需要所有重要成员的真心参与和相互妥协。而当世界走向更多元和更多极化的时候,这种协调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马克龙这次选择抛出这个“重话”,不只是情绪发泄,更可能是一次对未来全球治理方向的试探。他没有说G20已经没用了,但他点出了一个事实。 如果大家继续各怀心思,这个平台的作用确实会越来越小。而这对欧洲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来说,是个现实但不愿接受的局面。 也许,未来的全球治理将不再依赖一个统一的平台,而是更多依靠区域性、议题性的小联盟。但不管走哪条路,都绕不开一个问题:没有协调机制,全球危机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次马克龙的话,并不是一句“引爆全场”的爆点,而是一次有意识的“点题”。他点出了问题,也把欧洲的无奈、世界的分裂、平台的尴尬,都摆在了台面上。这个G20,不是结束,而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