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下旬,凛冽的寒风早已席卷辽河平原,辽河油区的最低气温已然跌破冰点。然而,在这样的严寒之下,一幅不同寻常的生产景象正在上演:油井口传统的加热炉悄然“熄火”,但滚滚稠油却依旧平稳地输送着。这看似违背常规操作的背后,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稠油不加热少加热集油技术”的成功应用。对于以开采稠油为主的辽河油田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和能源效率的显著提升,更是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对传统高耗能生产模式的一次有力突破,为中国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01 观念破冰:重新认识稠油的“脾气”
辽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之一,其出产的原油具有高黏度的特性,在常温下近乎凝固,无法流动。因此,“以热治稠”,即通过加热炉将原油加热以降其黏度,便成了过去几十年来地面集输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
团队研究发现,许多稠油区块在经过长期热采后,地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温场。同时,油井的含水率普遍超过了80%。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叠加,使得采出液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其对温度的依赖性有所降低。换言之,稠油的“脾气”并非一成不变。
基于这一颠覆性认知,科研人员立即开展了大量的室内实验与数据分析。他们成功建立了能够精准预测黏度变化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深刻揭示了含水、温度、压力、管径等复杂因素与稠油流动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加热或少加热输送计算体系,为一线生产单位“大胆”停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02 技术攻坚: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理论的突破点燃了实践的热情。辽河油田下属的各个采油单位,依据这套全新的理论体系,结合各自区块的地质及原油特性,开始了因地制宜的降温、停炉输送探索,将节能降耗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金海采油厂是其中的先行者。他们创新性地应用了43套多通阀设备,将163口油井的集油方式由传统的“双管伴热”改造为更高效的“小环串接”。这一流程优化,直接减少了47台井口加热炉的使用,仅2024年就节约天然气达71万立方米。
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的实践则更为大胆。他们逐年延长加热炉的停运时间,将停炉伴热的起始月份从往年的4月大幅提前至2月。在生产高峰期,关停的加热炉数量高达300台,停炉率也从2024年的45%跃升至当前的60.5%。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实现节气162万立方米,节能效益极为显著。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的测算,辽河油田成功地在保障生产平稳运行与实现节能降耗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03 效益彰显:绿色低碳的“辽河答卷”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截至2025年11月,这项革命性的稠油不加热少加热集油技术,已在辽河油田的1491口油井上得到成功应用。数据显示,应用该技术的管线集输温度平均降低了三分之一,其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是双重的。
从经济层面看,天然气是油田生产中的主要燃料成本之一。大规模停用加热炉,直接减少了巨量的天然气消耗,为油田带来了可观的成本节约,在当前能源市场环境下,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从环境层面看,此次技术革新是辽河油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奔赴国家“双碳”之约的关键一步。能耗的大幅降低,意味着碳排放量的显著减少,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辽河力量”。
从“以热治稠”的传统路径,到“借水行舟”的巧妙转型,辽河油田的这次技术革新,其意义远不止于节能降耗本身。它体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在面对新时代挑战时,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向核心技术难题发起冲击的创新精神。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辽河油田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与精细化管理,传统能源产业同样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通往绿色、低碳、高效的未来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