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阿边境爆发冲突,巴基斯坦空军实施空袭,阿富汗部队随后反击。外界猜测巴基斯坦外交转向,但这看法过于简单。
要理解当前局势,需回溯十九世纪。1893年,英属印度划定杜兰德线,这条边界长达2640公里,它像一把利刃,将普什图族聚居区一分为二,其中一侧划入巴基斯坦,阿富汗历代政权拒绝承认此线,认为它割裂了普什图民族,这为百年争端埋下伏笔。
当代矛盾体现在两个塔利班,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TTP,它的目标是推翻巴政府,近年来制造多起恐袭,成为巴基斯坦心腹大患。历史上,巴三军情报局曾协助美国中情局,通过旋风行动输送武器,受助者包括后来组建阿塔的核心成员,本·拉登在巴境内被击毙,此事折射出当年特殊关系。
当前局势出现戏剧性转变,重新执政的阿富汗塔利班,与巴基斯坦塔利班形成共生关系,阿塔为TTP提供跨境庇护,提供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使得巴方反恐行动受挫,这种局面好似当代版农夫与蛇,昔日受巴庇护的力量,今日却威胁其国家安全。
面对国内民众不满,巴军方采取越境打击,这是被迫的强硬手段。
从地缘战略视角观察,巴基斯坦身处多重困境,经济上通胀率超过30%,外汇储备濒临枯竭,安全上西部边境恐袭频发,东部面临印度威胁,外交上与美国保持反恐合作,但美方在印巴争端中倾向印度,令伊斯兰堡难以全心倚靠。
在此背景下,中巴关系凸显特殊价值,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已在巴基斯坦投入巨资,建设中巴经济走廊,金额超过650亿美元,瓜达尔港是走廊终点,它的安全形势关系重大利益,去年中国工程师在巴遇袭,此事已敲响警钟,巴阿边境若持续动荡,将加剧对经济走廊的威胁。
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持劝和促谈立场,这体现对巴反恐诉求的理解,也保持不干涉内政原则。
纵观区域安全格局,此次冲突是历史积怨,与当代地缘博弈的产物,巴基斯坦的选择非转向亲美,而是在现实约束下被迫出击,正如战略学家所言,这是地理的诅咒,杜兰德线划分的不仅是领土,更是民族认同与国家安全,存在深刻矛盾。
在未来可预见时期内,军事打击与政治协商间的摇摆,仍将是巴阿边境的常态。
对于区域稳定而言,殖民遗留的边界问题仍在发酵,任何单边行动都难解根本,破局之道在于建立综合机制,应涵盖反恐合作与边境管理,以及促进民族和解,然而在当下时节,巴基斯坦政府维护国家安全时,必须避免地区局势升级,正在进行如履薄冰的艰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