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是一个奇女子,不仅见多识广,而且长得极为漂亮。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薛宝琴入荣国府,贾宝玉看完之后惊为天人,回到怡红院便是赞叹不已。贾探春随后赶来,证实贾宝玉所言非虚。原文如下:
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
不仅贾宝玉和贾探春对薛宝琴赞不绝口,雪后,薛宝琴穿红在雪地行走,贾母更是当众表扬她比屋里的画还要好看。原文对此写得非常巧妙:
当众笑问:“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红楼梦》第五十回)
薛宝琴如此漂亮,贾母非常喜欢,不仅让王夫人将她认作干女儿,而且还当众问起她的生辰八字。原文对此写得很细: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
很多人如薛姨妈一样,以为贾母问薛宝琴的情况,是想将她许配给宝玉。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薛姨妈的智商根本不在线。
表面看来,贾母询问八字,王熙凤紧接着就要做媒,对象似乎是贾宝玉。但这却不是真相
贾母再糊涂也不能为宝玉求娶宝琴,在她心中,宝玉的配偶早已内定为林黛玉。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带着众人到清虚观,张道士为宝玉提亲时,贾母明确说道:
“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罢。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番话看似推脱,实则暗含深意。贾母特意强调“不管他根基富贵”,又提到“便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字字句句都在为一个人铺路——那就是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林黛玉。
贾母意图不仅她自己知道,连兴儿这样的下人也都看得清楚,《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兴儿向尤二姐说起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况时说出这样一番话:
“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所以宝黛的婚事在贾府上下已是公开的秘密,只等时机成熟正式定亲。在这样的情况下,贾母怎么可能突然为宝玉求娶宝琴?
王熙凤对此也心知肚明,她不仅巧借吃茶之事,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发声,而且私下里盘算过此事。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和平儿谈论家事时,更是明确提到了宝黛婚事:
“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
从这个细节可知,王熙凤早已将宝黛婚事纳入贾府未来的规划中。
以她的精明,怎么可能突然要为宝玉求娶宝琴,打乱全盘计划?
那么,既然不是为宝玉,王熙凤为何急着做媒?贾母又为何要问宝琴的八字?
答案藏在荣国府的一个老亲——江南甄家。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府来了四位女人,称“甄家派来的”。她们不仅送来了礼物,还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甄家夫人要带宝玉进京朝贺。
这次来访,透露出贾母的意图。
甄家与贾家是世交,又有亲戚关系,两家往来密切。更关键的是,甄家有一个与贾宝玉相貌、性情、甚至名字都相同的公子——甄宝玉。
贾母问宝琴八字的时间点,恰好在甄家派人来访之后,这绝非巧合。
以薛宝琴的才貌家世,配甄宝玉正是门当户对。贾母作为薛宝琴的“干祖母”,自然有权过问她的婚事。而通过促成这门亲事,贾府能够进一步加强与甄家的联系。
为何贾母和王熙凤如此热心要促成薛宝琴与甄宝玉的婚事?除了表面上的门当户对,还有更为现实的考量——攀附权贵。
甄家不仅在地方上势力庞大,在京都更是根基深厚。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母与甄家论起此事时透露过这个重要信息
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
贾家在京都已经很有权势,但是从贾母所说可知,甄家二姑娘不自尊自大,说明身份比贾母还要高。
贾府虽然显赫,但元春在宫中的地位并不稳固,贾家急需寻找更牢固的靠山。与甄家联姻,正是巩固地位的最佳途径。
薛宝琴才貌双全,又是贾母的干孙女,由她嫁给甄宝玉,既能保证两家亲上加亲,又能让贾府借此与甄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步棋,贾母下得高明,王熙凤看得明白。
清代评点家普遍认为,贾母意在将宝琴许配甄宝玉。只可惜,薛宝琴早已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贾母的盘算落空。
这种推测可信吗?其实从清代学者就有过这种认知。
清代红学者张新之认为:“贾史王薛已不足恃,甄家乃江南世宦,又出贵妃,结此姻亲可保家族无虞。”
清代红学者姚燮说的更加直白:“宝琴才貌双全,认作干亲后更宜联姻,此乃贾母深谋远虑之处。”
王希廉也留下重要批注:“甄家二姑娘身份尊贵,贾母语带奉承,已露结交权贵之心。”
所以,贾母问起薛宝钗的情况,并非给宝玉提亲,而是为了江南甄家的甄宝玉。
通过联姻捆绑利益,其实是贾母惯常的做法,也是当时社会比较通用的做法。
《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手下人向他汇报四大家族的情况时说道:
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从四家联姻情况看,史家的贾母嫁进贾家;王家的两个女儿,王夫人和薛姨妈分别嫁给贾家和薛家;薛宝钗最终嫁给宝玉,是贾薛两家联姻。
在此基础上,贾母嫁给林如海,薛宝琴嫁给梅翰林,说明儿女联姻仅仅是四大家庭内部循环,而且还与权贵联结。
事实上,贾母成全他人婚姻,加强利益捆绑早有端倪。
薛姨妈看上邢岫烟,私下找王熙凤商议。王熙凤直接找到贾母,贾母当众找来邢夫人,一力促成邢岫烟和薛蝌的婚姻大事。此事虽小,却也透露出贾母非常擅长“联姻之法”。
当婚姻成为一种谋取利益的工具,婚配之事也就变得有迹可循。
百年过后,贾母的手段,其实在现在仍然没有过时,只不过以前世家大族的婚姻规则,如今有了些许变化,成为罪恶资本与绝色女人的交换捆绑,当婚姻沦为工具,大多数的婚姻自然也会如同贾家小姐们一样,婚前很风光,婚后很悲伤,最终只能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但愿你不是贾母,你也不是薛宝琴。
评论列表